教育更需要人文关怀

教育更需要人文关怀

2015年3月30日,杭州一名11岁小学生跳楼身亡,学校校长说,因为该学生几天没做作业,老师叫家长到学校把孩子领回家,孩子想不开便做了傻事。近几年来,一次又一次的学生跳楼事件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不禁要问: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

人文关怀是教育应有之义

教育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教化,二是培育。《说文解字》对教育的这两层意思做了细致阐述,“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这说明教育是一个通过教化培育人的过程,其中教化更强调由外而内,而培育更强调由内而外。教化与培育之间就像是手段与目标之间的关系,教化是培育这一目标实现的手段,教化的目标是培育,而培育的由内而外特征决定了教化要“以人为本”。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精神本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中说道,“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也就是说,在卢梭看来,最好的教育是让人只看到“育”,而没看到“教”。以“育”为目的的教育必然要求加强人文关怀,自然也要求在“教”这一手段上更多地体现出人文关怀。

当前很多教育问题存在的根源也恰恰在于“教”与“育”关系的混乱。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在一些影视作品中也得到了很好反映,获得第6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奖的美国电影《死亡诗社》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该影片讲述了一群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反抗现有教育体制对他们的压抑和束缚的故事。导演在影片中通过展示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的张力,凸显出了在创造中发展孩子健康人格的重要性。

教育人文关怀严重缺失

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表现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个方面。

从学校教育来说,人文关怀的缺失主要表现在素质教育在与应试教育的较量中败下阵来。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争论由来已久,而且早已有定论,那就是要强化素质教育,弱化应试教育,但是两者的关系在现实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虽然在国家层面一再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到了学校的操作层面,素质教育的背后还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如影随形地紧紧跟在素质教育后面,更多时候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应试教育的挡箭牌。学校成了工厂,教室成了生产车间,教师成了工人,而学生则是工厂生产的产品。此时,学生的“物化”特征日益明显,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严重不足。

从家庭教育来说,不少家长并没有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而是把孩子看作是依附于自己的个体。因此,家长很少考虑到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天赋等个体性因素,而更多从家长自身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此时,家庭教育的过程也就变成了一个孩子“复制”家长的过程,长久以往,孩子“附属物”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其独立的人格特征越来越弱化。

从社会教育来说,社会教育的目标本该是根据孩子的特长和天赋让其有一技之长,让他多接触社会,但实际情况是很多时候社会教育成了学校教育的延伸。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会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参加各种辅导班和培训班。虽然我们一直在给学生减负,但学生的学习负担其实并没有减轻,只不过是学习的场所由学校内转移到了学校外。严格说来,应试本该是学校教育的职责,社会教育是不需要有应试教育内容的,但实际情况是:我们的社会教育,甚至是家庭教育都包含了浓厚的应试教育色彩。

应该说,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之间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关系,三者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谁重要谁次要一说。但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存在着一个怪象:我们的学校教育是第一位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服务于学校教育的。这就导致应试教育成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在学校教育减负的背景下,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就成了学校应试教育的转嫁场所。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孩子成了不折不扣的“学习机器”,教育的人文关怀就无从谈起了。

教育如何加强人文关怀

当下的教育问题可谓错综复杂,在教育中加强人文关怀已经变得越来越紧迫,那么如何来加强教育的人文关怀呢?必须要找到一个现实载体。加强人文关怀的路径可以集中反映在弱化应试教育、强化素质教育上,也就是说,素质教育是加强教育人文关怀的有效载体。虽然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教育问题的症结在于应试教育,那么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还是要回到弱化应试教育、强化素质教育上来。

这里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要明白素质教育的实施主体是谁?如果说应试教育更多是学校的事情,那么素质教育则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职责。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因此,素质教育单单靠学校、家庭、社会中的一方是很难做好的,必须要通过三者的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第二个问题要明白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为了满足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共同需要,根据兴趣爱好、特长禀赋等个人特征来开发人的身心潜能,培养一个具有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独立个体。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能自觉地在素质教育中加强人文关怀。第三个问题是如何做?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本身就包含了人文关怀的内容,如果素质教育并不是“以学生为本”,那么它就是“有名无实”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从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禀赋出发,秉持“人人可以成才”的理念,培养具有健全人格、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独立个体。唯有此,我们的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