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简政放权”再推进四个关键词

把脉“简政放权”再推进四个关键词

核心提示:为了进一步深入推进简政放权,使改革能够真正符合市场和老百姓的需求,政府部门将“端菜”变为更多由人民群众“点菜”,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从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确定深化改革的重点、措施和路径。

在我国改革不断扎向深入之时,“简政放权”成为本届政府改革逻辑中重要的关键词。近段时间,“证明你妈是你妈”、“端菜”、“点菜”、“中梗阻”等语词数度被提及,这些热词从不同层面反映出简政放权再推进面临的问题与施力方向。

“点菜”:“端菜”变“点菜”,改革以老百姓需求为导向

出国旅游需要证明“你妈是你妈”,去派出所开“无犯罪记录证明”要求提供“无罪证明的证明”……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证明,近来频被曝光,以至于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有感而发地说,证明“你妈是你妈”,这怎么证明呢?简直是天大的笑话。

实际上“办事难”的抱怨早而有之。媒体调查显示,百姓、企业办事不方便、不满意的状况广泛存在。其中,流程繁琐、手续复杂是很多百姓去政府办事的普遍感受。

在简政放权持续推进过程中,为何还出现如此状况?中国企业家协会副理事长李建明分析,新一届政府一再强调转变政府职能,但官本位的体制实行了几十年,并非立即就能转变。

“虽然在确定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时候,邀请专家参与评估,但主导是政府部门。”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王满传说。他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政府部门对下放什么项目有决定权,更像是政府“端菜”。

多位专家表示,过去,部分地方的改革只管“送菜”,不关心“菜品”,对于群众需求更像是闭门造车式的供给,没有主动作为。但今年,简政放权的大思路让政府由“端菜”变“点菜”,一字之差却能折射出政府角色和观念的转变。

为了进一步深入推进简政放权,使改革能够真正符合市场和老百姓的需求,政府部门将“端菜”变为更多由人民群众“点菜”,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从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确定深化改革的重点、措施和路径。

王满传说,政府部门已取消和下放大量的行政审批事项,但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不强,对改革成果的感受并不明显。其中原因之一,在于政府确定放权的并非老百姓迫切需要的。

“中梗阻”:权力迷恋导致地方政府“慢半拍”

简政放权是本届政府的“当头炮”和“先手棋”。自2013年以来,国务院相继取消和下放8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改革成果不断显现,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然而,权力在下放过程中,一些地方存在“不愿放权”、“明放暗不放”、“剪指甲”等现象,进行了两年多的改革仍有落实不到位之处。

多位网民表示,这项改革与群众的期待和经济发展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地方政府要么把权力事项捆扎打包,以减少项目数量;要么搞政策取舍,没用的就下放,有利可图的就抱在怀里。”网民“晚平”说。

也有网民表示,一些地方出现了“放小不放大”、“放虚权不放实权”等乱象。“有的部门对触及深层利益和权力的改革不敢跋涉险滩、啃硬骨头,继续等待观望,有的部门对权力寻租的继续青睐,甚至企图从中寻觅更大寻租空间。”网民“小谢闲”说。

简政放权过程中出现“中梗阻”现象,究其原因在于部门利益作祟。

“在简政放权过程中存在的‘对审批很迷恋、对监管很迷茫’就是一个生动写照。从中央来看,一些权力部门,担心取消和下放权力后,自身利益受损,地位降低,所以就不愿意放权。”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马宝成在采访时表示。

中央党校教授王军也表示,政府部门过去习惯于行政审批、发号施令,现在要转向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来体现自身利益,是很痛苦和困难的。“所以,避重就轻、拖延改革就成为一些政府部门自觉不自觉的行为表现。”

专家认为,彻底解决简政放权中的“中梗阻”问题,需要地方政府勇于“自我革命”,敢于动“自己的奶酪”。

“现在要对政府管理职能和管理事项进行全面梳理。通过第三方评估,列出清单,明确哪些是政府该管的,哪些是该下放的。”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邓文奎说。

责任编辑:赵思齐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