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义学改变传统语言研究图景(2)

认知语义学改变传统语言研究图景(2)

构式语法的应用前景较为广阔。近年来,学者们开始运用其研究语言变异和变化现象。构式本质上具有渐变潜势。构式语法认为词库和句法之间没有明确的分界线,所有的构式都能被置于一个词库—句法的连续统之中。在这一连续统中,构式会发生潜在的变化,会慢慢变得“更具词汇性质”或者“更具语法性质”。由于构式的渐变性和语言的共时和历时变异或者变化高度契合,因此,构式语法被认为能很好地解释一门特定语言中的句法变异。

虽然构式被很多认知语言学者看成是语法组织的最基本原则。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构式的习得给儿童增添了很大的认知负担,因而不具有心理现实性。构式语法的支持者则试图寻求语言认知处理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脑能储存的信息量比预想的要大得多,而心理对句法的在线处理方式也和预想的有很大不同。

开创意义的“体验现实化”研究

认知语义学兴起之前,意义研究的简化主义倾向明显。意义被简单地等同于某种外在的、相对较容易把握且内在结构较为明晰的结果,而这种意义研究存在的缺陷主要是意义研究的平面化和静态化,即单维度地把意义等同为某一具有相对确定结构的终端,并由此忽视了其不确定性、即时性、过程性、构建性和动态流变性。

基于“意义是神经模拟基础之上的心理模拟”、“意义表征是百科性的”和“意义是概念化”这三个认知语言学基于体验现实性基础之上提出的重要理论假设和前提,认知语义学在某种程度上较好地解决了上述缺陷。

基于“意义是神经模拟基础之上的心理模拟”和“意义表征是百科性的”,认知语义学很好地诠释了意义的多维性和复杂性。Taylor指出tree这一概念的构成是百科性的,掌握该概念意味着:能够辨认一棵树,知道满足什么条件才算作一棵树,能够得体地运用tree这个词去谈论“树”这一客体,知道关于“树”的各种不同事情,如知道树有树干、树枝、树叶和树根等等,且知道鸟在树上筑巢,树木能够用作柴火。通过抽象概括,我们可以看出tree这个语词所促发的实质是一种综合的语言概念化能力,具体而言包括:(1)范畴化能力(如辨认树,以及知道满足什么条件才算作一棵树);(2)语用能力(如能够得体地运用tree这个词去谈论“树”这一客体);(3)百科能力(如知道关于“树”的各种不同事情……)。此外,综合的语言概念化能力还包括抽象、概括、推理、归纳、演绎、联想、类推、递归、归溯、想象、心理模拟、虚构/拟和整合等多种能力。

基于“意义是语言概念化”,认知语义学把意义看成是一种动态的心理操作和构建过程。意义动态构建论的理论基础是模拟语义学,其神经生物基础在于对典型神经元(canonical neuron)的了解。当我们行动或者有能力做某些事情时,这些神经元就会发光。同样,当我们感知某事时或者看到别人在做某事,那些神经元也会发光。大脑中的神经元机制把我们和世界以及他人联系起来,使得我们生成概念和构建世界,同时拥有人际之间的共享概念。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研究所)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