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意义和基本途径(3)

摘要:重构政治生态,任务非常艰巨,其着力点,一是价值导向,没有合理的价值导向,就会迷失方向;二是制度修复,没有制度性修复,以往错误还会重演。

我们的价值追求跟制度是紧密相连的。制度治党又叫依规治党,就是摆脱过去人治、运动式的党建。1980年小平同志讲,不是说领导者的个人思想作风不重要,而是说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我们也经常说这个话,但是忽略了一条,小平同志不是说的所有制度,是讲党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这是带有根本性的东西。1987年“十三大”,更加明确了小平同志的这个思想,在党的建设上要走出一条不靠政治运动,靠改革和制度的新路子。我们今天提出制度治党,也是作为党内的治理模式,靠着制度来推动。

在制度治党方面,在党规和国法的关系上,至少在理念上有很多进步。

其一,党规与国法在适用对象、适用范围、实施手段和方式上均不同。在道德要求方面,党规比国法要求更严、层次更高。我们说,一个普通公民守法,就是守法公民,做的稍微好一点,那就是良民。而在党内,共产党员在工作岗位和社会生活中都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其二,党规与国法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存在的矛盾是可以解决的。

比如,宪法规定,政府行政部门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党章规定了党组织决定重大问题。具体运行中,我们是通过兼职,比如书记兼什么长来运行,由此又牵涉到当决策失误时,谁来承担责任的问题。有些国企,问责问了好几年,问不下去,说是党组织集体决策,凭什么问一个人的责。像集体决策失误怎么问责,需要具体制度层面的协调、配套。

其三,在党内制度方面,在理念上也有进展。比如提出政治规矩问题。政治规矩既包含明文规定的,也包含有传统和惯例。文本性的制度好办,白纸黑字,如果违反了,除非不认真,只要认真,就可以拿着文本来对照。但是,传统惯例比较复杂,有几个层次的问题。一是光荣的传统和惯例,我们要继承。比如,领导干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二是无法、或不便文本化的管理,比如民主集中制十六字方针中的个别酝酿,具体怎么个酝酿法,中央没法用制度规定。三是有些传统、惯例是负面的,还是要破除。比如说官本位,在正式的场合有时不得已需要搞,比如会见外宾需要对等接待等。但是,在生活中处处官本位,包括一些制度化的特权,都需要破除。四是有一些属于中性的重大惯例,希望逐步将其文本化。关系到党和国家命运前途的重大惯例,比如领导人的任期和任职年限等,一定要有明确的文本规定,而且任何人不得例外。列宁曾经讲到,如果我们把希望仅仅寄托在少数英雄人物的政治品质上,这在政治上是不严肃的。

其四,制度要务实、管用、协调。我们的制度够多了,作为一个政党发布的制度在全世界的政党里面,我们是最多的。可是执行起来,有的效果不错,有的效果不太好。当然,原因比较复杂,包括制度本身的可行性,认真的态度,还有是不是各级领导者自上而下带头实施、执行,等等。我们党最主要的制度,除了党章以外,一是正在修订中的党内政治生活准则。二是党内选举工作条例。三是党委议事决策制度,这个条例也在修订过程中。该有的制度有了,就抓住了核心,并且要切实可行,那就好办了。

保证制度的执行力。一要有价值认同。思想教育和制度教育、纪律教育应该是交叉的,渗透在一起的。任何制度首先体现的是一种价值,只有认为贪污是不道德的,才有可能制定制度反对贪污;反之,认为贪污很光荣,就不可能制定制度去反对贪污。二要自上而下带头。“八项规定”以来,刹住了吃喝之风,就是因为从中央带头去做。三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能有例外。反腐败,上不封顶,就是这意思。

政策一层一层下去以后,在基层创新里面,确实跟一个地方的政治艺术、政治智慧是联系在一起的,就是要能够更好、更合理地执行中央政策。对此,刘少奇同志在抗日根据地时期就讲过,各个根据地被敌人四面八方包围,情况千差万别,怎么办?那就是既要与中央大政方针绝对保持一致,又要创造性地执行政策。从组织学上讲,有一个“涟漪效应”问题。即在一个池塘里面,扔了一颗石子,在它的中心部位涟漪力度最大,越往边缘散去,波纹力度越小,甚至还会变形走样,这是客观存在的一个现象。我们党8700万党员,比很多国家的总人口都多,在这个背景下,肯定各地不一样。这就产生了基层创新的需要。比如公车改革,总精神都一样,各地是五花八门。有的地方,县里面保留了一个行政中心,里面有一个车队,要用公车提前一天打报告。很多乡镇领导就说,有些事儿是突发的,要提前一天能知道,那还好了呢,有些事不可能提前一天知道。在贵州黔南有一个都匀区,在所有公车车门两旁,各喷上一行字,叫做“都匀公务用车”。这么一来,任何人想公车私用都很难。我看央视也在播,说澳门所有公车都喷上一个黄色的鹅蛋形标志,简称为鹅蛋标。喷上这个标以后,谁都不敢公车私用。类似做法是基层的智慧、创新。

(三)反腐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治理腐败的核心是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腐败的实质是权力滥用,权力滥用到哪里去了呢?关键在于以公共权力为个人和小集团谋私利。既然是以公共权力谋私利,那治理腐败的核心就是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对于腐败问题,王岐山同志讲,先治标再治本。由此也听到一些基层干部反映,这个标是治不完的,会不断出现,没等治本,就垮了。通过这两年的实践来看,治标的好处,就是形成一种高压态势、一种威慑,使人不敢腐。从不敢腐入手,再慢慢解决不能腐、不想腐的问题。最终的目标,还是达到不能腐、不想腐,其核心就是要进行权力的制约。

权力制约有多种途径。第一,以权力制约权力,这指的是政治资源的配置,是一个政治体制的问题。第二,以权利制约权比如,法律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党章保障党内事务中共产党员的知情权,就得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带来的好处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暗箱操作空间。第三,社会舆论监督。社会舆论,有真有假,判别真假是专职部门的职责,但社会拥有的这个权力是法定的。当然,所有的制约都需要有法律规范、法律引导。

在一些具体的权力制约方面,十八大以来有些很重要的说法。例如,过去说权力制约,首先想到的是政府权力,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理顺党政主要领导个人的职责权限,理顺党政部门内设机构的职责权限,其关键是包含了党的部门,不仅仅是政府。另外,书记也好,党内职能部门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也好,其权力应该由谁来界定?这需要我们借鉴政府改革的经验教训,其实也是应该由党代表大会和上级党委,包括本级,都可以提,最后代表大会通过,应该是这样的一个程序。

对于权力制约,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权力清单。政府的权力,人大法授,相关各方可以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对此,党内也可以借鉴。十八大之前全国100多个县党务公开试点,在试点中发现一个问题,即很多事儿政务公开在先,而他们做的事儿都是县委决定的,在这种情况下,如若再公开,党务政务就高度重合了。因此,有的县委书记自我限权,有的梳理出来一百几十项,最后精简事项,有的保留了40多项,有的保留了20多项。这就是说党内也需要清理。此外,权力流程,除了军事机密、外交机密、商业机密,都需要公开,否则一样可以暗箱操作。

改革纪律检查体制。这项任务早就提出来了,“十八大”以来主要是把双重领导体制中有优势的部分“效益”最大化。双重领导的优势就是上对下的监督有效,就看你认真不认真,但是有一点滞后,就是必须有人检举,才能发现问题,但总体来说是有效的。同级监督不太可能,下级监督上级更不太可能。在体制没有做大的调整的情况下,就像刚才提到的“先治标再治本”一样,先把有优势的那一部分最大化。比如说,党和国家机关都派驻纪检机构;还有纪检书记副书记的提名考察以上级纪委和组织部门为主,无非就是让纪委书记副书记加大监督力度,敢于监督。另外,现在改进中央和省市区的巡视制度,力度比较大。巡视组长,巡视地区,巡视对象不固定。同时,借鉴了历史上的教训,我们党王明时期,把巡视的副作用发挥到极致程度,特派员到了地方以后,权力大极了,可以解散当地党部,枪毙当地党组织负责人。我们借鉴了这个教训,明确提出,巡视只搞党风廉政,而且只查线索,不办案子,回来移交。

在具体制度、具体规则上也有很多规定,清理裸官、清理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和社会团体中的兼职等等,都是回应了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再如,防止利益冲突制度。什么叫防止利益冲突?就是你在这个岗,在这个位子上,有些事儿别人能做,你的家人就不能做,因为你的家人做了会对公众利益形成冲突,现在通过制度设计,把你挡在这个冲突之外。

那么,治本之路在哪里呢?治本之路就蕴含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之中,真做到了,条条都是治本之路。比如说经济体制改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意味着减少了权力寻租空间,再加上法治政府、服务政府,就是从经济体制方面,避免了想腐败的机会。再有政治体制改革,选人用人制度改革,公开透明。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的两个决议中的要求和规定都做到了,就是反腐败的治本之路。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