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岁的老兵黄梅芬:我家就是新四军浙东纵队的司令部(2)

92岁的老兵黄梅芬:我家就是新四军浙东纵队的司令部(2)

摘要:我参加的“三五支队”,有着辉煌的历史,从中共浙东区委成立到抗日战争胜利后奉命北撤的短短3年中,取得了“反清乡、反扫荡、反蚕食”斗争的重大胜利,1944年11月曾受到党中央、毛主席的通电嘉奖......

美国飞行员在我家养病住了一个多月

黄梅芬家里还住过一位特殊的客人,他就是美国飞行员托勒特。1945年2月1日,一个高鼻梁蓝眼睛的美国飞行员住进了黄梅芬家楼下的厢房。

“就是这间。”黄梅芬指着一个分里外两间的房间告诉记者,那个美国飞行员托勒特和翻译当时就住在里间。

托勒特是美国阿肯色州人。1944年11月,21岁的他自愿报名来华作战,参加了美国驻华第十四航空队,在华作战13次。

1945年1月21日,托勒特与同伴驾驶26架野马式P51飞机从江西赣州出发,抵达上海日军机场发动袭击。日本空军纠集92架飞机与他们激战,托勒特的战机不幸被敌高射炮弹击中,油缸起火,面部和右手右脚都被灼伤。

托勒特很幸运,他弃机跳伞坠落的地点在上海浦东龙华嘴,恰是新四军的游击区。新四军救下美飞行员后,即派出精干的武装小分队,将他送到当时四明山根据地的“大后方”。

托勒特在浙东抗日根据地生活了近3个月,其中有50多天住在梁弄镇上的黄家,受到了新四军和黄梅芬一家很好的照顾。

当时,黄梅芬的嫂子谷达飞将新婚的被子拿出来给他盖;黄梅芬则把当种子用的一篮子土豆都送给了喜欢吃土豆的托勒特;伙房师傅为他单独开小灶,做土豆炖鸡汤为他补身体;天冷的时候,新四军的勤务人员为他烧火盆;医务人员每天来给他治疗;新四军还从城里花钱买来很多罐头、咖啡、炼乳,给吃不惯米饭的托勒特补充营养。

“托勒特很幽默,我们会做一些简单的交流,我甚至还学了几句英语呢。”黄梅芬笑着说,托勒特还会拿一些糖果给她当时8岁的弟弟吃。

一个多月后,托勒特完全恢复了健康,向新四军首长提出了归队的要求。

“母亲花了2天时间为他赶做了一双布鞋。”黄梅芬说,一开始托勒特不肯收,后来他表示,会把这双鞋带回美国做纪念,永远记住曾经帮助过他的中国人。

在纪念馆里,挂着一张托勒特与谭启龙、何克希、张文碧、刘亨云合影的照片,“就是在这堂前照的。”黄梅芬说。

〔见证者说〕

放牛,只能养活我自己

上前线,能救下千万生命

梁弄成了革命根据地后,当地不少年轻人被感召参了军。如今,镇上还生活着当年的两位老兵,一个叫姚长根,一个叫王小匍,他们都是同一批入伍的。

近日,记者在梁弄甘宣村见到了姚长根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他还对当年的事依稀有些印象:

我老家在鹿亭乡,不满10岁就被送到梁弄镇钱库岭的舅舅家中寄养,也没读过书,只能帮人放牛。如果没有日本人打过来,如果梁弄镇没有成为当时的根据地指挥中心,我可能一辈子都会在放牛。鬼子欺负我们了,我就不能安心放牛了,打鬼子就是我的分内事。

那年,我放下了手中的放牛鞭子,走上了抗日之路。当时有人对我说:“放牛,也许只能养活你一个人,上前线杀鬼子,能救下的,是千万条生命。”就是这句话鼓舞了我参军。

参军后,我很光荣地成为了当时驻扎在梁弄镇的新四军浙东游击“三五支队”中的一名侦察兵,后来又北上去了很多地方。

我参加的“三五支队”,有着辉煌的历史,从中共浙东区委成立到抗日战争胜利后奉命北撤的短短3年中,取得了“反清乡、反扫荡、反蚕食”斗争的重大胜利,1944年11月曾受到党中央、毛主席的通电嘉奖。

时间过去太久了,很多事情已经忘得差不多了,虽然我没有可歌可泣的战功,但是那段参加抗日的历史,是我一生中最光荣的经历。

如今,我们拥有的和平与安宁,正是当年的“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希望大家能珍惜。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