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发展到了历史的交叉路口

中美关系发展到了历史的交叉路口

“新型大国关系:中青年学者的声音”研讨会6日在中央党校举行。来自中美两国的数十位国际问题专家学者就中美双边关系最新态势,东海、南海因素,非洲、中东等地区因素,经济、能源、气候变化等议题展开讨论。

警惕“潜流”:正视中美发展分歧

外交学院副院长王帆表示,中美关系正发生三个方面的新变化:首先是两国战略上出现了一些分歧。美方认为中国外交战略变得强硬,因此美国准备实施新的对华抑制战略。第二是关于美国东亚政策的调整。美方在试图利用一些危机来调动盟国参与到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中来,来共同应对中国的发展。第三是中美之间的大国冲突形态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比如在金融领域,有美国学者提出“金融武器化”的说法。金融与网络的结合可能比传统冲突方式更危险。

“潜流可能是更可怕的。”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所长达巍认为,虽然在奥巴马总统任内,中美政治关系基本稳定。但中美关系目前正向消极方向发展,未来两国关系往“政治上、战略上敌对”的新冷战方向发展的可能性加大,“我们需要小心。”

美国《经济学人》杂志北京分社社长加迪?爱泼斯坦在会上以“泰坦尼克号”举例,指出中美关系存在“条块分割”,比如经济、能源和气候变化分区,还有东海、南海问题、网络空间管理、非政府组织管理等分区。他说,“在某些关系分区中美合作非常好,但是另一些则存在问题。我们必须小心,不能因为在某些分区的成功而忽视问题分区。”

南海问题:要注意日本这个变量

谈到南海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地区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助理杨丹志认为这是一个和政治、安全密切相关的议题:“实际上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风向标,是衡量中美关系成熟和稳定程度的试金石。”在南海问题上,中美处于不同的困境,杨丹志提出,中国目前面临的困境是,按照中国现在的体量,在南海问题上采取的任何有别于过去的积极举动,都会很容易被周边认为是一种改变现状的强硬之举。而美国的战略困境表现为,一是美国不愿意过分地刺激中国,二是美方有学者认为美国的战略资源在其他地方被消耗,质疑是否有必要在南海投入精力制衡中国。

美国进步中心东亚、东南亚国家安全和国际政策项目主任布莱恩?哈定认为,在南海问题上美国的政策没有改变:“美国并不是南海领海领土争端的一方,但是南海的自由航行权对于美国来说是利益攸关的。”哈定强调,美方不希望动用武力改变现状。对于南海岛礁建设,哈定提出“中国是不是愿意要冒‘单边主义’行为所带来的声誉上的风险。”

对此,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教授杨青直言,美国在南海问题上指责中国采取单边行动、破坏地区稳定是不成立的。“中国在自己主权范围内搞建设,不是单边行动。美国抛开联合国去打伊拉克,我认为这个叫单边行动。”

中美如何解决在南海问题上的所谓纷争?中国社会科学院地区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助理杨丹志提出五点看法。首先要有战略自信和互信,其次需要有必要的危机管控,第三要坚持由争端方来解决主权争端。第四,加强防务、外交和非传统安全领域的交流合作。第五,通过人文交流从侧面推动南海局势缓解。

同时杨丹志强调,南海问题不是中美关系的全部,它的走向不至于影响中美关系的全局。他说:“总体上讲,美国应给崛起中的中国更多足够的空间,中美双方通过交流合作,在规则制定、公共产品的提供方面共同努力,肯定有助于地区和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外交研究室主任吕耀东进一步指出,在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过程中,要注意日本这个变量:“尤其要注意日本决策者利用南海问题和东海问题达到其自身目的,从而影响整个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