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
博洛尼亚进程任重道远
俞可
自世纪之交以来,博洛尼亚概念就受到全球高等教育领域的高度关注,而每隔两三年,博洛尼亚进程参与国教育部部长济济一堂,仅恢弘气势就足以宣誓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势在必得。当下,三大问题却潜隐于博洛尼亚进程之中。
首先,就业能力为焦点问题。此番埃里温聚会视欧洲大学生就业能力为迫在眉睫的困惑。蜗行走出欧债危机的欧洲仍深陷于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尤其是青年人失业率危如累卵,足以撼动欧洲一体化进程乃至欧洲社会稳定。欧盟青年失业率两倍于常规失业率,高居20%线之上。作为欧债危机的重灾区,南欧四国(希腊、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青年失业率徘徊于50%大关。这个群体被国际劳工组织冠以“失去的一代”,甚而被打上游手好闲与自暴自弃的烙印。《埃里温宣言》呼吁欧盟各高校就人才培养强化与用人单位合作,开设契合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专业与课程。尽管今日大学绝非昔日之象牙塔,但大学必须坚守育人准则、捍卫学术尊严,切不可沦为生产人力资本的作坊。欧洲大学协会最新发布的报告《趋势2015:欧洲大学的学习与教学》显示,92%的院校认为,“国际化有助于改善学习和教学”,也势必助力提升大学生在国际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以及跨文化的胜任力。
其次,跨境流动为难解问题。流动性为博洛尼亚进程之初衷,故而,国际学界视其为高等教育国际化之范例。据欧盟2014年7月10日发布的数据,欧洲33国大学生10人中就有1人拥有留学经历,其中一半接受伊拉斯谟项目资助。显然,欧洲学子既不太勤于跨境流动,且3/4仅在欧洲境内流动。阻塞流动渠道的因素,一是经济保障力度不足,二是学历互认机制欠缺,三是语言保护主义强劲。据全德国大学生组织联合会问卷调查,四成多畏惧学历互认障碍,但最大门槛还是钱。由博洛尼亚进程推动的高校学制改革制造高等教育学校化,尤其课程的模块化与评价的考试化,“把教育彻底纳入新自由主义经济逻辑之中的试验”。当然,跨境流动仅为手段,博洛尼亚进程最终意在撬动欧洲本土高等教育变革。
再其次,文化扩张为安全问题。欧盟2013年7月11日发布题为《欧洲高等教育遍及世界》的全球战略,提出四大目标: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优化欧洲高等教育质量;通过吸引国际学子与优秀人才统整创新与就业;通过开阔国际视野及提升全球就业力助推欧洲大学生成为世界公民;通过人员跨境流动提升欧盟的国际地位与全球影响力。博洛尼亚进程仅为其内部机制。该战略具体举措是2014年元旦正式启动的伊拉斯谟计划加强版,最大特点为基于欧盟一体化的教育国际化,即把高等教育跨境交流从欧洲内部扩展至欧洲之外的世界各地。显然,欧盟推行的高等教育全球战略已不满足于自身教育国际化的内在诉求,其公然宣告的意蕴是对外在规制如经济全球化的回应。昭然若揭的是人才全球争夺与经济全球争霸的意图。
终期最初定在2010年,之后延至2015年,此番再度推迟到2020年,博洛尼亚进程的进展之坎坷可见一斑。恰如欧盟一份报告所言,博洛尼亚进程所带来的结构性变革并没有深入到院校层面,所期待的高教改革如高校自治与高校体制的效能提升之间缺乏显著性关联。而且,博洛尼亚进程的改革效应也仅停留在形式化层面,如学制转换、欧洲学分引入,一旦涉及课程与教学,便遭遇各国学术传统与大学文化的阻遏。博洛尼亚进程,任重道远。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上海师范大学教育领导研究创新团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