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好乡村教师这盏引路灯

呵护好乡村教师这盏引路灯

数量结构性短缺、质量整体上不高,这是我国乡村教师日益凸显的现实困境。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着力解决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等问题。计划一出,好评如潮,关于农村教育的话题也迅速升温。

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陶行知先生便以实验推广“乡村教育”作为改造农村的出发点。在“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下,让每个农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优质的教育,被认为是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的重要前提。乡村教师正是连接他们现实与未来的坚固桥梁。对广大农村孩子来说,乡村教师就像是一盏引路的明灯,守护着他们咀嚼知识、体味成长、畅想未来的渴望。在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足迹里,乡村教师不慕名利,辛勤耕耘,为国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之间经济与教育发展水平差距逐渐拉大,在商业大潮冲击下,虽然大多数乡村教师依然坚守岗位,但工资待遇相形见绌,社会地位不升反降。特别是近些年来,素质教育实施和新课标改革如火如荼,农村地区学校因为信息闭塞、设备陈旧,加之乡村教师多数学历不高,传统的知识储备和教育理念逐渐落伍于改革步伐。无奈之下,乡村教师原本坚实的臂膀越来越难以承受物质、精神上的双重压力。

重视改善乡村教师所处的困境,是铭记其历史功绩、发挥其现实作用的题中应有之义。对此,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不少措施,部分缓解了乡村教师的重压,然而这一群体趋于弱势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这也提醒我们,如何建立一套适应当前中国农村特点的乡村教师制度,让他们安心扎根于农村教育,并且找到职业归属感、成就感,已刻不容缓。欣慰的是,从这份《计划》中,我们正看到了这样的探索和努力。比如,“取消评职称英语、论文等刚性要求”,接地气,急人所急;“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待遇越高”,抓关键,针对性强,等等。但要彻底扭转乡村教师困境,显然不是一份《计划》就能实现的,还需要我们在完善配套政策上跑好“最后一公里”,在微观上更多些细致关照。这决不能随热点的降温而被冷却遗忘。

凝结起广大乡村教师教书育人的智慧和力量,是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内在要求。唯有让辛勤的乡村教师不再辛酸,才能帮助农村孩子的人生更加出彩。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