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有效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关键举措,也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实现政府治理创新的根本途径。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核心是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放权于市场、还权于企业、转权于社会,关键是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为目标,打好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组合拳”。
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改革进程中还存在一些难点和梗阻,改革成果与人民群众期盼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含金量”不够高。有的领域存在放虚不放实、放小不放大、放零不放整、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市场主体和公众对“松绑”的实际感受还不明显。一些可以由市场机制有效调节、市场主体自主决定的事项仍由政府审批,不利于激发活力、增强动力。特别是束缚企业生产经营、影响人民群众就业创业创新,需要“盖章、缴费、中介评估、认证、提交材料和办理时限长”的事项取消下放不够,企业和群众获得感不高。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统筹协调不到位。不同部门共同负责审批的项目,在取消或下放审批权时缺乏沟通,没有同步进行;一些下放的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审批事项,地方政府承接能力不足,出现“中梗阻”问题;一些基层和企业迫切期盼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因是法律法规设立,于法有据,而法律法规改废立工作尚未跟进;各地方政府对行政审批的范围界定、统计标准不统一,造成各地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差别较大。上下不联动、部门不同步、措施不配套,影响到改革进展和落地见效。
部分审批项目流程繁琐,评估多、收费高。一些保留的审批事项实际操作不够规范,存在审批时间长、材料多、收费多、盖章多、中介多等突出问题,各种名义的变相审批依然不少,一些与政府部门存在利益关联的“红顶中介”不仅垄断收费,加重了企业和群众负担,甚至成为腐败滋生的土壤。
事中事后监管机制有待完善。当前行政审批过程中仍然存在“重审批、轻监管”“严准入、松管理”的现象,改革后如果后续监管跟不上,必然陷入“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管就死、一死就放”的怪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