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党建> 正文

侯且岸:正确认识理论与实际的关系(3)

二、理论的传承与创新

下面来谈第二个问题,就是理论的传承与创新问题。今天我们在谈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中,还有一个问题,这就是理论的创新。我们怎么样来看待理论的创新呢?我觉得很重要的是在方法上,我们要对理论的创新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我们需要紧紧地围绕理论自身的特性、理性来认识理论的创新,因为离开理论自身的特性和理性,创新就会失去它的支点。我认为就理论自身的特性而言,理论的创新首先应当体现出理论与现实的关系,任何理论都不是凭空的主观臆想,都是现实的反映,凝聚着人们对现实的理性思考。正像我们刚才提到的,理论必须回答现实当中存在的问题,并在现实中检验自我的真理性,它一定不能离开问题,离开了问题,理论和实际就不可能会通,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也就谈不上创新。

就理论自身的特性而言,我认为理论的创新还应该体现在理论的历史性上,这就是我们通常讲到理论的传承。理论本身也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研究和考察理论的发展历史。

对理论的历史发展的研究,我们所尊重的就是逻辑和历史的一致。对理论的理解一定要有历史主义的态度,不能够离开历史的实际和历史的过程去讲理论创新。正像列宁所讲到的,我们要把历史当做一个十分复杂并充满矛盾但毕竟是有规律的统一过程来看待。我觉得对理论发展的历史也应该作如是观,把历史当做一个复杂充满矛盾但毕竟是有规律的过程来看待。那么,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我们在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当中,应该特别强调历史的传承性。这个大家知道,其实我们在考虑社会主义传入中国的历史的过程当中,在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当中,我们不能让这两个过程脱节开了。

我这里给大家讲一个例子,我们今天经常讲到中国特色的问题。我想到当年李大钊在1923年谈到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的时候的一段表述。在李大钊看来,其实对社会主义在中国还不能完全仅仅看成是“以俄为师”。就他本人来看,对社会主义的研究其实不仅仅是研究俄国的社会主义,更重要的是研究整个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和社会主义的理论。而且在这个基础上,他对整个社会主义在世界发展的趋势以及实现的道路做了非常精辟的分析。在这样一个基础上,他才提出一个重要的关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论断,这个论断我们今天看起来是非常有思想价值的。他提出,“现代世界各国社会主义有统一之倾向,大体的方向是群趋于马克思主义”,“此倾向固吾辈所宜知,然各国所有特色亦岂可略”。意思就是我们社会主义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有一个大体一致的方向,它是趋向于马克思主义的,但是中间的特色不可忽略。他预见到,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其适合者行之,所以发生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新制度。就是因为各地各时的情形不同,务求其适合者行之,发生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新制度。共性是普遍的,特性是随时随地不同的,因此,他认为社会主义将来在中国发生之时,必与英德俄有异。这恐怕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在中国共产党的理论的发展史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个最初的理论表述。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我们考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考虑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一定要把理论放到一个历史的过程当中去看,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对理论本身的不断丰富、不断充实。所以,按照李大钊对社会主义的展望,对特色的强调,包括他讲到的对实现社会主义的多种手段的认可。这里面我也给大家强调一下,李大钊同时承认,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是相同的,但手段可以“各不相同,有谓必须革命者,有主张不必剧烈革命者,有谓渐渐进行改革达到目标,用平和手段者”。这在李大钊的社会主义思想当中体现出来,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个理论今天还在对我们现实生活发生着影响。

这是我们用李大钊的例子来说明我们在认知理论发展的过程当中,一定要体现它的历史性和历史的传承性。当然,我们在强调历史创新当中要遵循历史性特征的时候,也同样要指出,历史的理论性特征还需要通过理论自身的批判和扬弃反映出来,我们要敢于把已经证明过时的已经不能发生理性指导作用的概念、结论加以分析整理,果断地扬弃,进而去探索新的理论。

在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当中,我们还必须具有逻辑理性,逻辑的理性反映了理论与形式的科学特征。在这个问题上,我想提出的是我们要特别重视对概念的认识。因为概念作为逻辑认知的起点,如果概念不清楚的话,那理论的整个逻辑也是模糊的。因此,我们要思考很多的理论概念,在生活当中,在现实当中,在历史的过程中,是怎样地不断地发生变化的。群众路线的理论,本身也是在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观点来去看。那么,群众路线的理论,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应该和什么结合起来呢?我觉得应该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结合起来,这样才使我们群众路线的理论有一个新的高度。

我曾经提出过一个我们整个党的理论变化的一个重大的过程,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再到以人为本,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真正从重大的历史挫折当中觉醒,经历了一个十分艰辛探索的过程。今天我们在讲理论创新的时候,应该把这样一个历史和理论的过程,向我们的广大人民还原出来。这是我们讲到对理论的发展的理性认识。

我们今天在考虑理论创新的过程当中还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在文化当中我们如何看待新与旧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我们到今天也没有把它搞得很清楚,就是新和旧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我还是想引用李大钊的一段看法。长期以来,新与旧的问题,其实也是涉及到一个包容性的问题,所以我在讲到理论创新这一点上,我同样想到了包容性,理论的创新和理论的传承一定要建筑在一种文化的包容基础上,如果文化的包容问题我们解决不好的话,那很难体现我们的创新。

这里面我举一个李大钊的例子。当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我们在认识新旧思潮当中是存在误区的,一些人机械地把新和旧对立了起来,并且割断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甚至视旧为恶,从根本上加以否定和抛弃。所以在五四期间,李大钊专门有一篇文章叫做《新旧思潮之激战》,我们单独看这篇文章的题目,以为李大钊是在讲新旧思想当中的激烈的争斗,其实则不然。我们认真读一下他的文章的话,就会发现他谈到的东西,并非是争斗,而是包容。他是怎么讲到包容的呢?他说“宇宙的进化,全仗新旧两种思潮互相挽进,互相推演,仿佛像两个轮子运着一辆车一样,又像一个鸟仗着两翼向天空飞翔一般。”新与旧两者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是对立,而是并存。这个观点在我们理解思想的包容和理论的包容的过程当中,应该是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他接着讲,“我确信这两种思潮,都是人群进化所必要的,缺一不可,都应知道,须和它反对的一方面并存同进,不可妄想灭尽反对的势力,以求独自横行的道理。我确信万一有一方面若存这种妄想,断断乎不能如愿,徒得一个与人无伤,适以自败的结果。我又确信这两种思潮,一面要有容人的雅量,一面要有自信独守的坚操。”

李大钊同志一下子把新旧的并存同进的关系做这样一个深入的分析之后,又连续讲出了这样四个确信,我觉得对我们今天来认识不同思想、不同思潮、不同理论的辩证的关系是有启示作用的。尤其是他最后一点所强调的,我们要有容人并存的雅量,更要有自信独守的坚操。就是说,我们要包容但是也要有自信,我觉得这段话,对我们未来的理论创新,确实是一个方向性的导引。我们要包容不同的东西,但是还要有自我,还要有自我的自信,还要有自我的创造。所以我们沿着李大钊的思想进行理论创新,我觉得我们一定能够使我们的理论进一步推进。能够使我们的理论更适应于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理论更适应于我们社会的发展。

所以我想今天这个讲座,如果有一个结语的话,我想用李大钊的八个字,作为我们这次讲座的结语,这就叫做容人、并存、自信、独守。这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应有的思想文化品格,应有的理论品格,谢谢!

责任编辑:李丹华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