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萍:用共同的信仰凝聚人——曾国藩打造团队方略(4)

摘要:曾国藩可以说是晚清一个非常著名的历史人物,他曾经打造了一支强大的湘军,而且这支湘军最终成功取代了清政府的正规军,平定了太平天国起义。曾国藩的部队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农民,一部分是知识分子。那么,曾国藩是如何凭借共同的信仰和合理的体制机制凝聚人才,缔造他的优秀团队的?如何依靠理想信念使一支地方部队取代正规军打败太平天国?张雪萍老师为您解读。

三国里面有一个故事叫做“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马谡这个人史书上是这么记载的,说这个人“人气过剩,好论军纪”,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参谋人才,当年诸葛亮南征孟获就是采纳了马谡的建议,“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16字方针,所以才有七擒孟获。但是这个人就是一个军事参谋,没有实际的带兵打仗经验。当年刘备在弥留之际曾经跟诸葛亮讲,说你一定要注意马谡这个人,他给你当个参谋就行了,不要委予大任,可是后来刘备死了之后在“一出祁山”的时候诸葛亮放着魏延那匹老将没用,而用了马谡,结果马谡也是街亭大败,这才有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这里面诸葛亮就犯了这个错误,没有根据马谡的特长给他安排工作,没有用他的长处,如果你继续让他当个参谋,恐怕就没有挥泪斩马谡这个事情发生了。无独有偶,曾国藩也曾经犯过类似的错误,表现在对这个人的使用,这个人叫做李元度。你可以给他相相面,这个人长得非常清秀,一副知识分子的模样,确实是个书生,读书人,文章写得好,对联也对得好,书法也不错,他曾经写了一本书拿给曾国藩看,曾国藩说你这书写得太好了。李元度是中国清代一个著名的文人,但是这个人也是从曾国藩一出来带兵就跟着曾国藩,可以说是曾国藩的铁杆粉丝,无论曾国藩是顺利的时候还是困难的时候,死心塌地跟着曾国藩,但是后来曾国藩发现手下很多人都有官可做了,有官位了,唯独李元度还是没有职位,所以他就想制造点机会提拔一下李元度,于是让李元度,让这个书生去守徽州城,他知道李元度不擅打仗,所以一再叮嘱他,你老老实实守城,千万不要出城打仗,守着就可以了。李元度答应的挺好,行,听你的。等到曾国藩走了之后就不是他了,他天天让士兵去太平军的城下叫阵,人家不搭理他,他还把自己的城门都打开了,把军队都放出去了,给我去找太平军决一死战,后来曾国藩考虑到他不善打仗,又给他加派了2000援军帮助他守城,可是李元度让这2000援军片刻不得休息,去找太平军打仗去。可想而知,徽州城没守几天,就让太平军给攻破了。

曾国藩不得以只得请求皇上制裁李元度,后来曾国藩很后悔,他说我这一生所负之人甚下,我对不起的人特别少,唯独这次很后悔。如果我能够按照他的特长给他安排工作,就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了,一是毁了李元度,再一个也毁了我的事业,使我湘军损失惨重,所以我一定要根据他的特长给他安排工作。

经过这个事之后,再后来曾国藩在用人的时候充分做到了因材器使,用其所长。曾国藩有一个小人才库,人数大概几百人,他把这些人分成了八大类,有谋略人才、作战人才、军需人才、文书人才、吏治人才、文教人才、制造人才和外交人才,我需要哪方面的人我就到我的人才库里面找去,当然我这是一部分,但是您会发现他这个人才库里面这些人,基本上在中国近代都是享有盛誉的,一方面与这些人个人能力有关,另外一方面我想也与曾国藩的因材适用,用其所长有关。

刚才我说了,一个人才身上既有长处又有短处,用好了可能你就会成就一个人才,那关于人才身上的长短之处我们到底该怎么处理?我觉得其实很简单,第一个叫做看人先看长处后看短处,先看长处天下尽是人才,先看短处天下无人才。再一个就是用人之长避人之短,尽量发挥他的长处规避他的短处,对他的短处可能带来的危害,作为领导要想办法弥补或者说在搭班子的时候最好配一个候补型的,这个叫把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再一个曾国藩用人非常忌讳一点,叫“忌任人唯亲”,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曾国藩亲朋好友很多,来投奔他的亲朋好友就更多,他曾经专门给自己的弟弟写信,叫做才能低劣的人,即使是至亲密友,也不宜久留,怕的是贤者不愿意与其共事。有这么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叫做江庆才,这个是曾国藩舅舅的儿子,当年曾国藩进京考试,要走好几个月的路,而且在京城还要停留那么长时间,所以需要一大笔盘缠,家里凑钱没有凑足,他舅舅就把家里一个重要生产工具——牛给卖了,然后给曾国藩凑足了盘缠让他进京去考试,所以曾国藩在做了官之后每年给自己的舅舅寄来点钱,帮助他舅舅过日子。

后来,他舅舅死了,就剩下一个独子江庆才,江庆才就来投奔自己的表兄,曾国藩自然是十分想提携他,但是他发现交给江庆才办的几件事情都给办砸了,而且江庆才还总是以自己是总督的表弟自称,对别人颐指气使。看到这种情况曾国藩就决定,不能用你,给了他点钱,几十两银子打发他回乡了,你一个臭鸡蛋在这毁了我一锅汤,我不能用你,虽然你爹对我有恩,但是你没有本领所以我不能用你。

还有一个是曾国藩的老乡,这个人姓戚,这个家伙有一年家里收成不好也是外出来找工作,来投靠曾国藩这,投靠曾国藩门下,曾国藩就跟他聊天,他发现这个老乡虽然是农民出身家里种地的,但是说话很有条理性,你可以看看曾国藩的识人口诀最后一句是这样说的,“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把那么复杂的事情说得很有条理,这个人可能是有一些本事的,于是曾国藩也是把他留在了军中成了自己的幕僚。但是有一次曾国藩在吃饭的时候就发现,他这个老乡吃饭很仔细,饭碗里面有一个带壳的小米粒他竟然发现了,把这个小米粒挑出来了,曾国藩吃过饭之后拿出20两银子,打发这个老乡回家。这个老乡不明白什么意思,说我也没有犯错误怎么打发我走呢,曾国藩就讲了,你到我这才来几天,你平时在家里可能都吃不上白米饭,碰到别的农民一吃白米饭肯定都吃了,但是你呢,连一个带壳的小米粒都能给挑出来,我害怕将来你在我这待久了会见异思迁,所以我不能留你。那这个姓戚的一想回家真的是没有什么可干,他一再哀求,把我留下吧,干什么都行,最后曾国藩还真是把他留下了,但是大家可能想象不到曾国藩让他去干什么,您猜猜让他去干什么?曾国藩让他去种地,你不是农民出身吗?我军营外面有一块菜园子,你就帮我种菜吧,那从这件事情之后每天这个姓戚的带着两个老农民一块种菜,把菜种得非常好,曾国藩观察了很长时间发现他能长年如此,最后才决定重新起用他,这是曾国藩的用人。

责任编辑:刘玉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