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 给力低碳发展

应对气候变化 给力低碳发展

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时空环境不同于美欧,不可能依靠掠夺全球资源、先高碳后治理。我们主要靠本国资源,而且把他们一二百年的发展压缩到几十年中,自然会带来严峻的资源状况和压缩型的环境污染,因而,我们也不得不把强化的绿色、低碳措施压缩到快速发展的阶段

我国政府发布了“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阐明了中国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目标与相应的政策措施。这不仅积极推动国际气候谈判,促进合理的国际气候制度的建立,也将有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低碳转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一、新常态是创新发展路径的历史机遇

人类在经历了漫长的原始文明和农耕文明之后,在距今200多年前步入了工业文明,这是一个意义重大的历史性进步。但在亘古厚重的大自然面前,年轻的人类对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理解毕竟相当肤浅,对自然的粗放开发、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使用,不仅引发了资源可供性危机,更爆发了严重的环境危机。

19至20世纪,关于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逐步形成了一个基于观测和物理分析的学科。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现代气候变化的科学性,感受到气候变化对生存环境安全的威胁。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形成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明确指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负有“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最终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可持续发展和低碳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并迅速产生了全球范围的影响。

30多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成就显著。同时,粗放的发展方式积累了“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这样的发展方式造就了复合型、压缩型和结构型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迅速增加。

处在现代化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适当偏重,单位GDP能耗适度偏高,有一定的正当性。但随着国家进入“中等收入”水平,还继续以GDP论英雄,依旧粗放发展,那就会落入不可持续的困境。我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应该避免盲目跟随美、加模式,走“先高碳后迫降”的冤枉路。

显然,高碳发展不是通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认清国情,我国尤其需要低碳发展。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不仅是一个符合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变化,而且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机遇:实现由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的转变;由低端产业向新型产业的转变;由传统发展路径向创新驱动路径的转变。转向低碳发展并不容易,粗放发展的惯性很强,要转变对高碳发展的路径依赖需要作出非凡努力,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推动低碳转型的重要动力,是我国自身的战略需求。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