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共同迎接美好未来

核心提示:建设“一带一路”,要建立长效机制,促进各方在贸易往来、文化交流、能源共享、安全保障、生态保护和公共物品提供等多领域形成更广泛、持久的合作机制。让“一带一路”涵盖的国家更多,涉及的领域更广,合作的程度更深,发挥的作用更大。

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合作倡议,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重大合作倡议,得到了沿线国家和世界上更多国家的关注、响应与支持,必将成为全球合作发展的新契机。

“一带一路”建设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集体大合唱”

“一带一路”战略合作是多层次的,沿线涵盖了中亚、西亚、中东、东南亚、南亚、北非、东非等超过60多个国家和地区,辐射东亚以及西欧。 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总的思路是:以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相互开放、合作发展、互利共赢为根本宗旨,以“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为核心内容,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关键和抓手,以重点国别、重点园区、重点经济带和重点项目开发开放为先导和重点,将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东北亚与欧洲乃至非洲部分区域连接起来,促进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共鉴、合作共赢。将“一带一路”打造成与沿线国家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情感共同体,打造成普惠的、充满动力和活力的经济带,携手走和平合作与共赢发展之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人类更加美好的世界梦。

(一) 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第一,勇立时代潮头,“一带一路”应运而生,这是我国对外开放进程中标志性事件。当今世界,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全球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中。我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着历史性变化。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体、产值第一的制造业国家、外汇储量第一且具有强劲资本输出能力的金融大国、第三大对外投资国和创新驱动能力日强的国度,我国企业进入了全球通商时代。我国经济在年均持续两位数增长32年后进入新常态,即使我国经济增速在7%左右,仍然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仍然是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我国2014年境外投资额达到1400亿美元,成为资本净出口国,未来5年投资额将超过5000亿美元,伴随着投资的产业输出能力、技术输出能力、工程承包能力和配套服务能力将进一步释放。未来5年,我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商品,出入境人数将达到5亿人次。中国声音、中国方案、中国工厂、中国市场、中国服务、中国流动人群的消费能力,正汇成不可阻挡的强大力量,焕发出文明古国的神采魅力。

当今,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高度关联,我国更加需要世界,世界也更加看好和期待中国。麦肯锡咨询公司估计,今后20年内,全球需要57万亿美元投资于电力、公路、港口和供水等基础设施。亚洲开发银行统计,到2020年,亚洲各国国内基础设施投资需要8万亿美元。目前,世界银行的实收资本为2200亿美元,亚开行未偿贷款仅有530亿美元,这对全球和亚洲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是杯水车薪,我国充裕的外汇储备和投资能力无疑是需求者的渴盼。

与此同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创造和平发展、携手发展、可持续发展国际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已形成的区域一体化安排存量进行优化整合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大智慧需要大担当。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应运而生,得到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响应。我国提出的亚投行应运而生,得到57个国家响应。

第二,树立崭新理念,共商共建共享,构建以“五通”为核心内容的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五通”是共建国际化、社会化、信息化、共享化的更有效率和效益的“大流通”。

一是政策沟通。形成相向而行的共同战略和政策选择,为沿线国家相互开放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就是要取得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共识,构建沿线国家多层次政府间经济发展战略、宏观经济政策、重大规划项目对接机制,形成趋向一致的战略、决策、政策和规则,结成更为巩固的“命运共同体”,朝着一个统一的、共同商定的目标“齐步走”。

二是设施联通。形成“硬联通”与“软联通”共同推进的立体化经济走廊或通道,共享亚太地区经济发展机遇。在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创造性的连接都会使区域经济联系产生巨变,惠及更广阔的地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软硬”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进程已经开启,新欧亚大陆桥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等,将依托国际大通道,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信息化先导的国际通关、换装、多式联运有机衔接,贯穿亚欧非,连接三大洋,使活跃的东亚经济圈、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和发展潜力巨大的国家结成携手发展的“利益共同体”。

三是贸易畅通。形成更为自由、便利的自由贸易网络体系,挖掘贸易新增长点。推进“一带一路”的重点内容是投资贸易合作,旨在突破各种形式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和投资保护主义及其各种壁垒。我国将积极同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建设自由贸易网络体系,拓宽贸易领域;共同优化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和服务链,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产业互补、互动与互助;共同探索新的开放开发之路,形成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争取良好外部条件,同时使我国的发展更多地惠及周边国家。

四是资金融通。形成顺应世界经济格局的金融新规则,构建支持更大范围开放的金融体系。世界银行、国际基金货币组织、亚洲开发银行都表示了与亚投行合作的态度,亚投行正在激活国际金融体系和秩序的变革,改写着国际体系的变革方式。金砖国家银行筹建,上海合作组织金融机构开展磋商,“丝路基金”加快组建;我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本币互换和本币结算的步伐加快;中国—东盟银行联合体、亚洲开发银行、上合组织银行联合体务实合作不断深化,以银团贷款、银行授信等方式开展多边金融合作;我国支持沿线国家政府和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以及金融机构在我国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我国境内金融机构和企业在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和外币债券,鼓励在沿线国家使用所筹资金。由此,世界舞台上,展现出“化蛹为蝶”、超越意识形态的金融开放合作的正在行进时。

五是民心相通。文化是“一带一路”的灵魂,唯有增强各方的文化认同感,才能更好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增强文化认同感,构筑“一带一路”开放建设的社会根基。“一带一路”建设不是某个国家的单赢,而是所有参与国家的多赢与繁荣。加强文化融合要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认同,进而形成推动人类进步的和平观、义利观、历史观、发展观。要使“一带一路”建设得到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响应,必须立足于各相关国家多元文明的群体性复兴,通过提升文化的相互开放水平,推动不同文明的交流碰撞,形成更具宽容精神的共同文化和永恒价值,汇聚和释放促进文化发展的强大正能量,实现更有效率、更具包容性的增长。文化的影响力超越时空、跨越国界,我国更高层次的开放获得沿线国家和地区、获得世界各国的文化认同,具有中国智慧的“中国议题”、“中国方案”和“中国声音”备受拥戴。在开放和碰撞中,提炼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核心理念,形成自己的文化精神,弘扬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世界文化新精神。

第三,展开腾飞“双翅”,超越历史、赢得未来,更加从容自信地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

近代以来,国际体系的重大变革,基本上都摆脱不了“修昔底德陷阱”,即:都是对原有秩序的毁灭性破坏后的重建。今日之世界面临着日益复杂和更加紧密联系的全球性问题,以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建立的国际秩序、国际制度、国际规则和国际规范,是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处于弱势地位的情况下、以不合理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经济体系、贸易体系和金融体系,已经不能反映变化着的世界。我国是战后国际秩序的接受者和受益者,又是全球包容性新秩序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我国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中的作用和贡献是独特的,也是重大的。改革开放是我国走向世界的动力、推力和定力。我国大国崛起得益于周边国家的积极参与,得益于与世界上更多的合作伙伴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也得益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为命运共同体。

我国超越冷战思维下形成的国际关系,在国际上占据了更加灵活主动的地位。目前,我国已经与67个国家、5个地区或区域组织建立了72对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伙伴关系,基本上覆盖了世界上主要国家和重要地区。我国倡导并推动的“一带一路”建设,以正确的义利观为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公共产品,展现大国责任,在与国际体系和世界更多国家双向互动的实践中“改变自己、影响世界”,在世界的坐标系中,以更加积极、开放、自信的姿态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建设经济通道和廊带的方向。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展示了现代陆路和海上丝路的走向。

第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点方向。根据“一带一路”走向,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中巴、孟中印缅两个经济走廊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关联紧密,要进一步推动合作,取得更大进展。通过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建设“一带一路”,将逐步贯通和连接亚太和欧洲两大经济圈,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我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我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我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

第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它是从我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我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不久的将来,这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带”和“路”定能成为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合作带和共同发展之路,同时,为各国各方携手应对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创造有利条件,从行动上改变历史上“国强必霸”的逻辑,以及现实区域合作中大国以权力损害小国利益问题。

(三)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第一,新欧亚大陆桥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沿桥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重要进展。连云港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和新丝绸之路东端起点,是我国中西部地区最便捷、最经济的出海口。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部分东部沿海港口及若干内陆城市为桥头堡,以港口后方铁路为通道,以阿拉山口、霍尔果斯、二连浩特,以及满洲里为主要出境口岸的多条亚欧国际运输线路。其中,连云港陆续开辟了至横滨、釜山、新加坡、雅加达、曼谷等港口的多条海上直达航线,连云港—霍尔果斯等公路干线竣工、精河—伊宁—霍尔果斯等铁路工程稳步推进,基本形成点线协调、交通顺畅的中亚运输网络。我国天津陆桥和连云港陆桥较为稳定;重庆亚欧大陆桥,即“渝新欧”国际大通道发展势头良好;与日韩隔海相望的青岛,也在积极创建新亚欧大陆桥,并旨在建成“一带一路”东西双向开放的桥头堡,积极建设青—韩(青岛—韩国)“门到门”跨境物流高速公路,充分利用胶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成为沟通陆海丝绸之路的综合交通枢纽;乌鲁木齐、西安、武汉、重庆、南宁、郑州等内陆港,都将是“新欧亚大陆桥经济走廊”的重要战略节点;广西是中国与东盟海陆相连的省区,海岸线达1595公里,与东盟“一湾连七国”,拥有防城港、钦州、北海等北部湾良港,北部湾港开辟了至新加坡、曼谷、海防、胡志明市、巴生等港口的多条国际直达航线,并建立以钦州为基地,覆盖东盟国家47个港口城市的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