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为行政体制改革明确了目标,设计了路径,设定了期限,各地各级政府都在改,但不可否认的是,有的是主动改,有的是被动改,有的是不改,有的是乱改。
当前的任务是,保护、复制、推广真改,防止“不改、假改、乱改”。哪些是“不改、假改、乱改”?我个人总结为“三个画等号”:一是以单项改革代替综合改革,把行政体制改革和审批制度改革画等号;二是以数量增减代替质量提升,把行政体制改革和审批事项数量画等号;三是以权力下放代替权力适配,把行政体制改革和行政权力下放画等号。
由此产生“十重十轻”现象,亟待改进:一是重实体下放,轻程序完善,未谋而先动;二是重单项下放,轻整体协调,点动面不动;三是重行政力量,轻社会力量,自动不互动;四是重数量指标,轻质量评价,虚动实不动;五是重行政规定,轻客观规律,心动难行动;六是重前沿推进,轻后续跟进,前动后不动;七是重条款削减,轻制度创设;“破”动“立”不动;八是重文件发布,轻调查研究,口动腿不动;九是重窗口审批,轻门前服务,被动不主动;十是重权责下放,轻过程监管,外动内不动。
第三个问题,怎么改?
要以更大的开放,促更深的改革,立足我国特色,借鉴国际经验,注意把握好四个环节。一是关紧龙头,防止继续给政府机构设置注水,对设置不合理、碎片化的政府机构进行拆、并、减,坚持“大部制”方向不动摇。二是剪断利益,继续保持高压反腐势头,尽快以法律法规形式固化相关反腐措施,并对政府官员进行现代治理能力的全员培训。三是织好法网,是说把制度笼子升格为法制天网,坚决剔除法律未授权的审批,又要防止甩开法律随心所欲。四是打开门窗,打造透明政府,体现现代政府开明形象,以公开确保公正,民众满意度指标,应该成为新的重要考核指标。
总之,行政体制改革已在路上,我们要为其鼓劲欢呼,也要建真言,出实招。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院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