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行业嵌入“互联网+”
传统行业亟须拥抱“互联网+”模式,寻求与互联网公司的合作契机,做业态的嫁接和更新。最近两年风行的线上线下(online to offline,O2O)模式表明,互联网和传统行业不再是格格不入、泾渭分明的,传统的餐饮、零售等服务行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采用全新的售卖方式,给消费者和用户带来全新的消费体验。云计算和大数据等网络应用给传统行业和部门带来更大的利好消息。众包众筹等互联网资源配置模式,改变了传统制造业的“筹资—生产—消费”模式,能够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引领“大众创业”,带动“万众创新”。
传统行业在 “新常态”形势下,已经抵达“天花板效应”的边际,很难在原有范围内找到新的增长点。“互联网+”可以提升传统行业的竞争力,降低行业运行成本,找到新的运作模式,为传统行业注入新的活力。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要打破旧有的产业布局和思维定式,摈弃“互联网即为虚拟经济”的偏见,尽快找准自身优势,布局新的产品线,以互联网思维谋划创新。例如,中石化和阿里正在积极探讨包括车联网、物联网、快捷支付等多领域的合作;众多超市连锁企业,正在与微信、支付宝展开快捷支付合作;绝大多数银行在“余额宝”带动下,纷纷进入“互联网金融”的新天地。传统制造业、服务业不论是主动寻求合作,还是被动应对,都表明他们已经受到“互联网+”巨大力量的裹挟,进入一个脱胎换骨的发展新时期。
政府做好“互联网+”基础设施和政策供给
在“互联网+”浪潮下,政府要做好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升级。快捷、低廉和稳定的互联网接入是发展“互联网+”的必要前提。当前,滞后的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一个瓶颈,“网费贵,网速慢”的网络用户体验,难以满足大众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阿卡迈科技公司(Akamai Technologies,Inc.)提供的《2014年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中国的平均网速排名世界第82,远远落后亚洲邻国(韩国排名世界第一,日本排名世界第二)。政府要在发展“互联网+”的战略框架下,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充足的资金,整合中国的网络运营企业,打破互联网接入垄断的格局,为“互联网+”提供完备领先的基础设施。“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可以概括为“云”(云计算、大数据设施)、“网”(互联网、物联网等设施)、“端”(移动设备及相关软件),其研发、制造具有高风险、高投入和高回报的特点,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政策倾斜。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投资主体,已经由过去政府及大型国有企业,转变为民营企业。“大众创新”和“共同治理”是网络基础设施发展的全新模式。
此外,政府要做好战略决策,做好自身职能的转变,为“互联网+”提供充分的政策供给。“互联网+”在发展过程中势必触碰改革的深水区,甚至对现行的行政管理方法、法规产生颠覆式的影响。以支付宝为例,它涉及的虚拟银行业务,事实上是对原有银行模式的重构。而打车、专车等网络服务,是对原有出租车管理体系的重构。这些“互联网+”性质的服务,在被市场认可的同时,也在溢出新风险,需要政府立足顶层设计,及时回应“互联网+”业态在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