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最疼痛的民族记忆(3)

一段最疼痛的民族记忆(3)

摘要:1931年9月18日,日本悍然发动侵华战争。从此,肥沃的黑土地灾殃不绝,饿殍遍野。中国抗战8年,东北抗战14年,东北抗日联军的14年苦战,与红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南方红军的三年游击战,并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中最艰苦的三件事。残酷的时局,也造就了中国当代史上最杰出的一批英雄。他们将自身当作引燃民情民愿的引信,他们用生命的殒灭见证生命的意义,捍卫生命的尊严,他们诠释了英雄的内核不仅是牺牲,更是奉献。

英雄,意味着牺牲,更意味着伫立时代潮头的无私无畏。如果生命必然要被终结,那就留下生命里的不朽和永恒;如果肉体注定要被摧毁,那就留下不可磨灭的精神。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资财虽丰,又岂可利令智昏?

抗联六军副官黄有的老家,在黑龙江省汤原县前太平川的一个小村庄,当地人称其为“黄有屯”。在那里,黄家曾拥有4500余亩良田,是远近闻名的富户。国难当头,让包括黄有在内的每一个国人直接面对生死抉择和人性拷问。庸常之人,只能看到眼前和脚下而看不到长远;只看到一己之利而看不到一国之利;有人甚至当了走狗和汉奸,虽然也因此安稳或风光了一阵子,但到头来却无一不是把利、命、名、义丢个精光。当黄有决定参加抗日队伍时,村民和家人无不表示惋惜,但这个深明大义的“有产者”却异常坚定地说:“没有国哪有家!共产党领导抗日,如果老百姓都来支持,就能够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到那时我们再重建这个家吧!”当晚,黄有毅然烧掉自家的房子,遣散家人,携带卖粮款,参加了汤原游击队,并最终为国捐躯。

英雄的选择,有时看似不合常情常理,实在是因为他们有着超乎凡常的心智和境界。情感、家庭和生命固然重要,但相比人的尊严和民族国家的尊严,又怎可相提并论?“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 还有后来人。”英雄的使命就是舍生取义,以生命的殒灭见证生命的意义,捍卫生命的尊严,唤醒万众的觉悟。

1932年春,年仅19岁的陈翰章,毅然告别新婚妻子,参加了吉林救国军,并在枪林弹雨的历练中很快成长为抗日名将。对于这个英勇善战、屡挫坚敌的“最为显著的有力之匪”,敌人费尽心机都无法制服。最后,他们以陈家一族的性命,逼迫陈翰章投降。没想到,在家国和忠孝不能两全之际,陈翰章毅然选择了舍弃小家。他忍痛送走已经落入敌手的父亲,并劝说妻子邹氏择人另嫁,从此断绝了与家人的联系。1940年12月8日夜里,由于叛徒出卖,敌人调集重兵包围了陈翰章所部的驻地湾沟村。对峙中,敌人再次抛出优厚条件诱惑他投降,陈翰章丝毫不为所动,慷慨殉国。

美国作家福克纳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中说:“人类之所以永恒,不仅仅因为世间万物当中唯有人类生生不息,更因为人类拥有灵魂,人类拥有同情之心,人类拥有坚忍不拔的牺牲精神。”诚哉斯言!

抗联到了最艰难的时刻,每一位指战员都在思想和行动上做好了牺牲的准备。1938年一入冬,杨靖宇就在他的笔记本上写下了“为匡扶祖国河山而杀身成仁”12个大字,表明了他英勇赴死的决心。

北方的冬天,大雪封山,严寒达到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在没有粮食、没有居所的情况下,战士们随时都面临因饥寒而死的威胁。为了保存部队实力,杨靖宇不断分流身边的兵力,最后只剩下几个人与他共同战斗。当他被汉奸出卖不得不与群敌对峙时,已经只身一人了。杨靖宇牺牲后,敌人对烈士的遗体进行了解剖。当发现烈士的胃里充塞着棉絮和枯草时,就连敌人也不得不感叹,这是一个真正的英雄。当时伪满《协和》杂志的记者这样报道:当日军指挥官西谷等听说杨靖宇被害的消息后,“一点没有感到快乐”,反而“呜呜地哭了起来”。

杨靖宇,不仅是一个生存的奇迹,也是一个精神的奇迹。据当年的幸存者回忆,在敌人的包围圈越缩越小、危险越来越近时,杨靖宇曾劝说身边的战士以他自己所在位置的情报向敌人换取存活的机会。这是一个很少被提及、却令人深思的细节。在最后的时刻即将来临之际,他那不同凡响的从容、温情与悲悯,令人感佩。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