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淮河文化研究的思考

关于推动淮河文化研究的思考

淮河文化,源远流长,悠久璀璨,至今仍推动着中华文化进步与发展,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年初,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习近平用典》一书。有人对其中的经典名言进行了统计,发现习近平总书记在所有讲话中引用次数最多的是源自儒学经典的名言。除儒家经典之外,《管子》、《老子》、《庄子》的经典语录是习总书记讲话和文章中的高频词。这些都表明了,习总书记正带领着全党全国人民,在伟大中国梦的火热实践中,亲身传承、运用和创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淮河流域正是管子、老子、庄子的学说的发源地,正是儒家和道家两大文化早期交流汇聚之地,正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因此,研究、传承、运用和创新好淮河文化,有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意义。就在刚过去不久的7月1日公布的新国家安全法中,明确把文化安全列入国家安全的范畴,强调国家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防范和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掌握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因此,办好淮河文化研讨会,推动淮河文化研究,以更加稳健的步伐迈向安徽文化高地,十分必要。作为多年来服务该项工作的服务人员,来浅谈几点思考,期待更加重视,加大投入力度,祝愿淮河文化研讨会越办越好、淮河文化光大振兴。

一、 三个知:知古今、知人与知己

古人讲到:知今而不知古,谓之盲瞽;知古而不知今,谓之陆沉。又讲到:知人者智,知己者明。我们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要在认知中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原则和方法,做到了知古今、知人与知己,才能更好地研究淮河文化,才能更明确淮河文化研究的方向、目的和意义。

1.知古今。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古今社会结构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存在着反作用。文化是社会意识的集中反映,社会结构是社会存在的骨架。不了解古今社会结构发生的巨大变化,就沉浸在淮河文化的研究当中,必然会出现复古主义、厚古薄今或厚今薄古、甚至是牵强附会之类的文章。其次,必须明白淮河流域古今生态环境的变化。淮河生态环境发生过数次变迁,由于物质决定意识,必然会对淮河文化的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以致产生所谓的文化变异。不了解其中的变化,我们很容易会产生以偏概全、以局部质变文化代替淮河文化的整体性认识。第三,必须明白淮河流域古今方言变化的影响。方言的发展变化,会造成语言语义的变化。不了解淮河流域方言语义的变化,极易造成由当地古代方言语义系统组织成文的经典著作误读。第四、必须明白古今淮河流域面临的发展问题。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为了解决人类的发展问题。对于淮河文化而言,只有了解历史上淮河流域存在的阶段性发展问题,才能掌握淮河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才能探索出淮河文化发展的规律。

2.知人。从狭义层面讲,知人,就是要掌握和了解有哪些人在研究淮河文化,都有什么样的研究领域和方向,以便交流和合作,协同攻关,推动研究走向深入。再放宽一点视野,知人就是要理解省内和国内关于区域文化研究的最新方法、理论和成果,以便开展对比研究,凸显淮河文化的区域性特点、特质和特色。再放大一点视野,知人就是要知晓世界多元文化的不同特点,通过比较研究,在维护文化安全的同时,推动淮河文化走出去,为世界多元文化作出贡献。

3.知己。对于淮河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来讲,就要明白自己肩负着“致良知、育良才、献良策”的学者使命。致良知,就是要在研究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出淮河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推动淮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成果。育良才,就是要培育好淮河文化研究队伍和普及好淮河文化精华。尤其要普及好淮河文化精华,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淮河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淮河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省又面向全国及世界的当代淮河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培养和吸引大批热爱淮河流域建设实践的人才资源,增强淮河流域区域发展的凝聚力、驱动力和综合竞争力。献良策,就是在深入研究淮河文化和透彻掌握淮河流域区情及发展瓶颈的基础上,提出符合淮河流域自身发展的对策建议。对于社科联系统来讲,就要明白自己肩负着“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工作职责,要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和服务方式,继续办好淮河文化研讨会,打造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品牌,推动“厚重安徽”地方文化研究繁荣发展。

责任编辑:覃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