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淮河文化研究的思考(2)

关于推动淮河文化研究的思考(2)

二、三个升级:业务升级 质量升级 办会升级

省委书记王学军近期讲话指出:要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战略机遇,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着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当前看来,淮河流域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处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国家发展战略的中间地带,属于发展洼地,有着无限的潜力。目前,我省正在努力使淮河生态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从淮河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来看,抢占内陆开放的新高地,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有着独特优势。比如老子为世界人民所了解,其著作《道德经》一直被奉为世界名著,被广泛传阅。因此,为了适应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发挥出淮河文化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有必要升级淮河文化研讨会的业务、质量和办会结构。

1.业务升级。一是正确处理学术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的关系。学术性研究是应用对策研究的原理基础,应用对策研究对学术性研究的原理运用。没有学术性研究的原理基础,应用对策研究就像没有建筑原理支撑的堆砌性建筑,随时都有塌崩的可能;没有对策应用的原理实际应用,学术性研究就像海市蜃楼,永远摸不到边际。所以我们的淮河文化研讨会决不能一味地搞单纯的学术性研究,也不能一味地对策化、智库化,而是要两者并重,相互促进,滚动式向前发展。二是科学划分业务范围,构建业务体系,推动学科化建设。学科化的同时,要注意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与战略性发展所需相结合、与相关成熟学科相结合,注意推动科研方法、学术观点和学科体系创新。三是推动与科技、产业与媒体媒介融合发展。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使研究资源数据化共享;为专家学者创造机会和条件,为文化企业提供淮河文化创意产品,为企业产品设计特色文化内涵与形象;要善于利用传统媒体及新兴媒体、媒介,把淮河文化全方位地传播开来,提升淮河文化的魅力值和淮河流域的美誉度。

2.质量升级。一是要善于从粗放式研究升级为集约式研究。要改变粗放式的课题研究和低水平重复劳动的现象,善于整合各研究机构和各相关学科领域的资源,围绕重点课题开展协同攻关,凝聚集体智慧,发挥比较优势,争取实现重点突破,争取多出高质量成果。二是要善于从整理性研究升级到学理性研究。要改变较多侧重于文献整理和历史描述的状况,善于从学理性上综合分析,深入挖掘淮河文化的时代人文内涵和基本特质,考虑构建淮河文化研究的基本框架和理论体系,推出更多原创性成果。三是要善于把学术性转化为应用性。针对偏重在纯学术研究的阐释、说理和论证的现象,要坚持两个并重的原则,强化应用对策性研究和转化应用,真正发挥出淮河文化推动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应有的支撑力、凝聚力、驱动力和影响力。

3.办会升级。第八届淮河文化研讨会就是一次办会升级的尝试。在新一届党组的领导下,经过缜密思考,改变了过去笼统式的设计模式,确定了“载体不变、内容创新,体现时代发展要求,注重对策应用研究,注重成果系列化应用”的办会方针。本届研讨会的主题是“淮河文化与区域生态发展”,既体现了学术性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并重的原则,也符合当前淮河流域“五位一体”这一时代发展的要求。从小组研讨的划分来看,单独设立了“生态与发展”研讨组,凸显了运用淮河文化蕴含的生态思想智慧来解决淮河流域生态发展的实际问题这一导向。这是对原有办会结构的优化升级,值得进一步总结经验,继续坚持下去。特别是大兴新型智库建设的今天,淮河流域的一体化发展问题摆上了日程,淮河生态经济带战略的预备施行,还需要淮河流域地域性新型智库的智力支持。注重对策应用研究,注重成果系列化应用,考虑建设淮河流域地域性新型智库,绝不是要淮河文化研讨会转化为地域发展智库,而是根据智库建设的内在规律和沿淮各地市所处的经济圈,使淮河文化研讨会升级为孵化服务淮河一体化发展的地域性大型智库和服务沿淮各地市区域发展的中小型智库的文化出身之母。

责任编辑:覃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