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文化中学什么(2)

从传统文化中学什么(2)

兴替之律

历史记载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古往今来的兴衰治乱、各种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古人云:“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恩格斯指出:“我们根本没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多学习一些历史知识,有助于开阔我们的眼界和胸襟,在认识问题时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以历史眼光来想问题、作决策;有助于我们从中总结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有助于我们获得经验和启示,并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来很好地指导我们今后的实践。能看得见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得见多远的未来。领导干部只有认真学习历史、深刻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面向未来。

审美情趣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在更深层的意义上,不是为读书而读书,而是为修炼心性、完善人格,为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黄宗羲曾经说过,“人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林语堂认为,“读书的主旨在于排脱俗气”,强调的都是读书对于精神气质的培养和熏陶。曾国藩则曰,“刚日读经,理气养生也;柔日读史,生情造意也”,俨然是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情趣、一种休闲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心灵体验,尤其是文学艺术作品,更是以其深邃的思想境界和极高的文学造诣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国人的精神世界。品读这些文学艺术作品,无论是唐诗的慷慨激昂,宋词的浅吟低唱,还是明清小说刻画的世态炎凉、人物群像,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的陶冶、心灵的洗礼。

总之,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需要秉承科学客观的态度,既不能照单全收,更不能全盘否定。对其糟粕,比如特权思想、等级观念、官本位意识等,要深挖其历史根源,以达到批判当下时弊的目的。对其精髓,则要本着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原则继承发扬,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深邃的哲学思想、质朴的道德操守和高雅的审美情趣”,这既是国学复兴的题中义,也是领导干部的必修课。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