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形成的土壤
人是群体性动物。校园中的学生,更易于以群体的方式显示其存在感。如果把班级、专业方向、学习小组等视为正式组织的话,那么,老乡会、同学会、姐妹帮以及多种形式的非正式组织等,也是极其普遍的学生生活场域。
在校园的正式组织较强而非正式组织较弱时,正式组织的价值观念就会较好影响非正式组织的价值取向,非正式组织就会以“合情合理合法”的方式存在,校园暴力就会被抑制在较低的水平。在正式组织较弱而非正式组织较强时,非正式组织的价值理念与处事方式就比较盛行,非正式组织就会生产出一些“越轨性”的行为准则,为校园暴力的产生形成土壤。
正因如此,人们经常见到的现象是:具有反社会行为的非正式组织成员经常会沦落为施暴者。但在这些施暴者内部,因为群体成员之间已经形成基本共识,也安排好了自己的角色与行为处事方式,并生成了一整套有形或无形的规则秩序,故发生烈性冲突的概率较小。
所以,校园暴力更多地发生在“不熟悉的群体内部”,或者更多地发生在两个或数个不熟悉的群体之间——尤其在存在融合障碍或整合障碍的群体之间。于是,“我群”与“他群”之间的冲突、或者群体与离群索居的人之间的暴力,经常会表现得更显著、也更典型。班级之间的打群架、或者不同学校学生之间的打群架、或者不同来源地学生之间的肢体性对抗冲突等,都是最常见的群体暴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学校的整体整合水平较低、生源结构多元化、家长阶层地位异质化,师资力量较差、校园中缺少正能量的主流意识,则校园内部就易于产生出校园暴力,这种暴力既可能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施暴,也可能表现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施暴。正因如此,那些教育资源供给较弱的学校,才是校园暴力发生率较高的学校。治理校园暴力的重点,一方面应该放在教育资源最为稀缺的学校,另外一方面还应该抓住校园文化这个牛鼻子,强化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文化对校园亚文化的整合力。
校园暴力年龄趋小化
在重点整治校园暴力高发学校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他校园。即使在一些“名校”,也间或会发生一些形形色色的暴力行为。因为男生自小淘气,也因为男性在社会化过程中更易于被灌输进孔武有力的概念,所以,男生之间的暴力、或者男生对女生的暴力,便出现在媒体的报道中。
但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女生对男生的暴力、女生对女生的暴力,却渐趋增长。在女生对女生的暴力中,羞辱性的、夹杂着性侵害的、扒衣摄像以丑化其人格的、或者女生与男生联合起来对被害人施暴的那种恶性暴力所造成的危害更严重。如果说云南某高校10名女大学生殴打室友的施暴现象让人难以理解的话,那么,广东开平某中学男女同学对一名女生的欺凌和强奸,则更让人震惊。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