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内外金融形势分析(2)

摘要:政府的作用在应对短期风险和危机的时候可以起到很重要的效果,但是从长期来看,是不是会造成体制的复归?值得大家注意。中国金融最大的问题是结构优化的问题,而不是追求总量的问题。

那么,我们进一步来分析一下几个主要经济体的特点。

美国经济的稳定增长趋势已经基本确定。不得不承认,再怎么批评美国的经济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它仍然凭借自己独一无二的经济、金融掌控能力,在历次危机当中有效摆脱出来。几次主要的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在危机演变的过程中,美国的经济总量比全球经济的总量可能有衰落,但是在危机结束以后,美国的GDP在全球的GDP占比反而有所上升,这就意味着它成功利用了金融危机,转嫁了自己的危机成本。美国的经济、金融政策都以国内为主,美国的国际政治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国内政治的延伸。

欧元区的经济已经走出低谷,出现反弹的现象。欧元区国家中,中国特别关注的是德国。在2000年,曾经有人说德国是欧洲的病夫。因为在上世纪90年代两德统一之后,德国曾经深陷泥潭,经济长期难以增长,社会问题比较多。但是之后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德国又被当作一个学习的样板,没有人再称它为欧洲病夫,而且很多国家在不断地学习德国。中国正在推动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就是在借鉴德国的工业4.0,其核心意思就是让新兴制造业、高技术含量的制造业不断得到发展,促进产业的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因为德国正是依靠在这个领域持续不断地投入、推动,才能够相对有效地应对这次全球金融危机。

俄罗斯在货币危机中遭受了很大的冲击,在国际上也遇到了孤立和挑战。石油价格下跌对于像俄罗斯这样的重要产油国,影响肯定也不小。现在看起来,在过去传统的新兴市场当中,俄罗斯已经变成一个不稳定因素。

日本的经济形势确实是在好转,但是恢复的速度比较缓慢。

亚太的新兴经济体出现了一些典型的差异性。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在完成了政府更迭之后,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经济开始有点向好。泰国、马来西亚、韩国面临的威胁和挑战仍然很大。

非洲和拉美国家面临的问题就越来越多了。很大程度上,它们的经济前景是不容乐观的,这就进一步反映了全球经济的两极分化问题。在一场荡涤各个国家的危机过后,最后受损的往往还是穷国,还是弱势国家,还是在全球金融体系中没有话语权的那些国家。所以,中国在全球金融体系当中要尽可能掌握更多的话语权,这也成为当前中国战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那么,全世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些现象?

第一,需求不足。不光中国,全世界都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第二,货币体系脆弱。美元主导的货币体系在逐渐走向分散,新的主导货币体系又没有形成。

第三,人口老龄化。这是全球都在面临的问题,比如德国的工业4.0要使用越来越多的机器人、生产线,以智能设备代替人力。正面的解读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从另一个侧面来看,就是因为德国在人口老龄化方面居全球第二位,已经是人口老龄化大国。这意味着劳动力越来越少,不得不通过以智能化、网络化代替人工的办法解决生产问题。人口老龄化也是中国面临的问题,对于任何一个经济体来说都是一项重大的挑战。

第四,债务压力大。过去全世界,特别是发达经济体习惯了借钱过日子,最过分的就是美国,政府借债、企业借债、居民借债,债务压力极其大,债主们还都拿它没办法。中国的特点还不完全一样,中国的政府和企业债务压力比较大,但是居民债务压力相对比较小。既是因为我们现在没有能够轻松借债的途径,也是因为中国人在消费方面还缺乏借钱过日子的观念。

那么,中国经济是否会成为世界经济引擎?这是个热门话题。一方面,当前中国经济确实面临巨大的挑战,就是经济增速下滑的挑战;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在全球来看仍然有其很突出的比较优势。与此同时,正是由于大家都出现了问题,而中国的问题比较小,似乎在很多方面都比人家好。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在全球经济发展当中承担更大的责任。

针对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警惕捧杀。当火车头就要承担巨大的责任和风险。中国GDP总量成为世界第二,有很多国外的媒体开始谈论中国经济。国内学者对GDP这一概念更多是理性的看待,因为GDP有不同的计量方式,能否真正反应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也值得商榷。这里有一个基本的观点,中国经济确实在未来、在全球要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同时必须要给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给国民带来切实的好处,而不是被其他国家所捧杀,在这个过程中为拉动其他国家的经济做嫁衣。我们希望形成一个真正能够互利共赢的局面。

二、我国金融形势分析

第一个问题,经济增长速度确实降低了。过去大家经常听到中国的GDP年度同比增长8%,就普遍认为8%是中国经济的合理增长率,如果低于8%似乎就要出问题。但是,现在大家的心理底线逐渐降到了7%。今年一季度的GDP增长,从数据来看,确实不太乐观。一般来说,一季度应该高于一年的平均值,这样才能够达到增长预期。今年整年的预期是7%,一季度刚刚及格,这就给二、三、四季度的经济增长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第二个问题,潜在的通缩压力开始增大。我们可以从CPI和PPI这两个分别基于消费和生产的指数来看,应该说结构性的物价下跌压力开始增大。这对于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有很大影响的,因为通缩压力和经济增长是密切相关的。从国务院一系列政策来看,我们近期还是把主要精力放在稳增长上,防范经济增速的进一步下滑。

第三个问题,需求的三架马车都遇到了挑战。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都是依靠出口拉动。出口创汇,这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早期大家经常听到的一个词。后来我们发现,作为大国经济体,仅靠出口创汇是不行的,创造了这么多外汇,只能回去买美国国债。虽说外向型的经济很重要,但是也不能光靠出口,还是要多注重国内。所以,我们这些年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转型。随着进出口的产业调整,总量也有一定程度的增速下滑,现在外汇储备也在下降。与此同时,中央一直希望国内的消费能够对经济发展起到拉动作用,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简单。首先,老百姓真实的可支配收入必须要大幅度上升。其次,老百姓的收入增加了,要让老百姓愿意消费,还必须完善社会保障。社保不完善的话,老百姓就不能放心消费。再次,要解决想消费的人能够利用更多的金融支持手段来借贷消费。因此,多种原因导致了短期内完全依靠国内消费拉动需求的难度也很大。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内,我们还是得靠投资,下一步无论是“互联网+”,还是“中国制造2025”,都跳不开依靠投资拉动的这种格局。

这里面就有一个改革的长期利益和短期问题的矛盾。本届政府高度重视改革,高度重视结构调整。但是改革需要有一个过渡期,调整某些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模式,就意味着必然会经历一段比较痛苦的时期。特别是在产能过剩的产业调下来,新的产业还没有调上来的时候,很可能导致产值下降、就业率下降。任何国家、任何政府在推动某项改革的时候,都会面临长期利益和短期问题的矛盾,必须做出权衡。有些人认为政府应该从投资当中退出,但是一旦政府完全从促进投资当中退出,又将面临短期内中国经济没有新的马车来拉动的问题。

我认为,中国经济现在确实遇到了挑战,也面临着问题,但是在现有格局下,还不用太悲观。中国政府在整个经济拉动当中起到的作用仍然很大,政府有很多手段可以应对经济低谷。除了直接或间接投资,还有财税手段等。但是需要看到,政府的作用在应对短期风险和危机的时候可以起到很重要的效果,但是从中长期来看,是不是会造成体制的复归?现在在经济政策、金融政策制定等方面,其实有一些慢慢呈现出体制复归的特点,是值得大家注意的。这是对中国经济的一个基本判断。

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需要适应慢节奏。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从小步快走到大步快跑,但一直这样大步快跑下去对于一个大型经济体来说是有困难的。我认为中国经济到了一个增速比较平稳可持续的时期。像过去那样的较快经济增长,能否真正解决现有的矛盾和问题?过去8%、9%,甚至10%以上的增长确实解决了一些问题,但很多问题也随之产生,比如社会收入分配两极分化、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化、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本届政府已经充分注意到在过快增长的同时,存在着很多问题,掩盖了很多“疾病”。与其带病高速增长,还不如慢下来,多解决一些经济发展当中的矛盾性问题、结构性问题。判断经济增速是否合理的标准是什么?我觉得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真正科学的解释。为什么要达到这个标准,达不到这个标准会产生什么样的负面影响,有没有非常准确科学的量化分析,还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商榷。

总而言之,经济增长速度慢下来,不可避免会有一些负面的影响,但也不一定百分之百是坏事。在追求有质量的经济水平的前提下,增速下滑并不是世界末日。如果能够在结构上优化,夯实基础,实现可持续性的增长,同样也是有价值的增长。

目前在金融界大家都喜欢做大做强,小银行想做成大银行,区域性市场想做成全国性市场。现实是中国的金融从某些指标上来看,已经居于全球领先位置了。比如说中国金融机构的总资产比上中国的GDP,这个比值在全世界是数一数二的。工商银行的市值排名已经达到了世界前列。但是我们距离金融强国还有一段距离。虽然拥有了较大的金融规模,但在金融资源的供给和需求上出现了结构性的失衡。有些部门获取的金融资源过多,甚至出现了过剩,有些地方则是严重的金融供给不足,比如小微企业、居民、农村等。为什么会出现金融结构供求失衡?我用一个形象的说法就是金融水利设施出现了问题。金融资源就像流水一样,水利设施是载体,如果说水利设施比较通畅,金融资源就会正常流向社会当中需要它的各个部门里面。如果水利设施出现了阻断、障碍,金融之水就难以充分流入最需要它的部门当中。很多人认为中国金融应该进一步强大起来,但我们说的强大不是指数量上的惊人,不是说要培育出一个又一个的“巨无霸”金融机构,而是从功能的角度,真正实现金融供求的协调。所以,中国金融最大的问题是结构优化的问题,而不是追求总量的问题。

下面我们进一步结合当前的热点问题,谈一谈“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顾名思义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其他部门的结合方式,这个结合方式要实现双向互动。要理解这个问题,有两个思路。

第一个思路是加快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无论是农业还是工业,都需要进一步进行信息化改造,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来解决在生产、流通等过程当中的效率问题。这跟德国的思路有点类似,德国人喜欢搞实业,不喜欢单纯的互联网产业。他们往往是在传统的大型制造业企业的具体环节上,比如汽车制造业、电器制造业,充分运用网络化、智能化的技术手段。这也就是对于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德国在这方面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第二个思路是推动新兴信息产业的落地生根。新兴的信息产业是基于网络出现的很多新的商业模式和新型业态,像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电子商务、大数据、云计算、信息软件服务业等。和金融业一样,信息产业不应该漂浮于基础产业之上,而是要扎根下来,跟传统产业进一步结合。在这方面,我们要吸取美国的教训,美国在2000年左右,泡沫破灭的时候,倒掉的都是虚头巴脑的互联网企业,比如一些没有技术含量却通过炒作概念而吸引了大量风险投资的网站。现在美国的信息企业、信息产业也开始越来越多的和基础产业相结合,要落地生根。

我们在讨论“互联网+”的时候,必须避免两个不好的倾向。一个是最近几个月以来,很多人把它作为一个股市炒作的概念,现在已经走偏了。还有一个就是部分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来获取更大的竞争利益。

那么,“互联网+”并不是说我们要培育出更多的漂浮于实体部门之上的互联网企业,而是利用互联网的渠道和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改造传统的商业模式。举个例子,过去从生产到消费是一个正向的过程,生产厂商想方设法了解市场行情,大致确定生产计划,然后才开始生产和销售。在这个过程中,库存是很难把握的,即便是大企业也很难把握。在“互联网+”的时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依托于像阿里巴巴这样的电子商务网站,是有可能把B2C(Business-to-Customer),就是企业到顾客的模式,反过来变成C2B(Customer-to-Business),就是顾客到企业模式的。利用大数据的手段,充分了解客户的需求,再安排生产,这样一来库存就有可能最小化,甚至是零库存。库存的减少对于一个企业的运营来说就是效益的提升。“互联网+”能够为传统产业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信息的传递、搜集和处理。市场经济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最关键的就是信息。从根本上来讲,“互联网+”解决的都是信息的问题,利用网络渠道获取信息,利用技术手段缩短信息传递的途径,减少了成本。

过去我们谈互联网企业,喜欢和草根创新结合起来。因为大家经常会想到美国有一些著名的互联网企业,创业最初都是建一个网站,靠几个人逐渐做起来的。当时给人一个深刻的印象就是互联网企业是草根时代的特点。但是现在互联网产业越来越像传统产业,变成了一个资本高度密集的行业,而草根型的行业是不能体现出资本高度密集型的,真正的草根没有那么多的资本。现在规模比较大的互联网企业都是烧钱的企业,属于创业期间的也动辄需要几千万美元,甚至上亿美元的投入,才有可能在未来获得更大的回报。所以,互联网企业本身有可能出现泡沫,在某些方面距离草根创业也越来越远。

当然,我们现在提“互联网+”也是适应了当前新技术发展和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展的必然需求。互联网广泛渗透在我们身边的方方面面,到2014年,中国网民数量已经接近6.5亿,英法德意四国的总人口才2.7亿。另外,还有接近5亿的智能手机用户。网购人群也有3.61亿。这使得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基于互联网的业态创新、基于互联网的产业重组,都拥有了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为什么在德国、意大利、英国和法国没有出现大型的国际性互联网企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人口基数太少,网民太少。在一个缺乏用户的环境中,互联网企业很难发展起来。我们国家和别的国家的差异就在于人口基数大这么一个基础性的特点。

现在也有人在批评一些由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而引发的现象,比如说中国人现在不看书,每个人都是拿着手机。我们离不开移动终端,离不开手机了,即便你有书,也会愿意把它拷贝到手机里面来阅读。手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成了每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春节期间抢红包可能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现象。大家都不看春晚了,抱着手机摇红包去了。从社会层面引发的思考我们可以商榷,但是从经济层面来说,手机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的习惯,迅速形成的移动上网习惯进而支撑了这种新经济的发展。

那么,我们所说的“互联网+”要加在什么地方上?加在新的基础设施,就是云网端、云计算。举个例子,当年支付宝想要做余额宝,由于面对的客户数量可能非常大,短期内大量的小额交易对于硬件的要求非常高。专门上一套能处理余额宝交易的设备起码要多投入几千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采取了云计算的方式,利用大量的普通计算机,构成一个云端的网络。虽然每台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比较低,但是放在一个云上面,彼此之间就会出现互补,呈现的计算能力也会大幅提升,即便一、两台电脑出现问题,也不会影响整个云计算客户端的技术安全水平。云计算、云网端可以低成本高效率地完成过去高投入才能够解决的问题,这两年来,许多地方都在大力讨论推动云计算产业的布局。几年之前,可能很多人都还不太懂这个概念,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和重视。通过学习,各个地方政府也能够发现大数据、云平台能够给地方经济增长带来好处。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