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与思考】
近年来,尽管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但总体而言,在交通、通讯、教育、卫生、养老、文化等投入上,农村获得的公共财政支持,依然很不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与现代文明的隔膜,由此产生的巨大割裂,注定会长久撕扯着中国人的情感。
早在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首次超过半数,但是仅仅是人口比例的变化,并不必然意味着“农村人”价值的提升。除了继续加大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投入,关键还是要改变权利不公平、机会不平等、价值过于单一的现状。惟有先解决人的问题,方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人”的问题。
无论是宣传、引导等方式,还是更为直接的批评,都难以让歧视者放弃自己的立场,顶多因为利益需要设法掩盖自己的态度。比如原本歧视农民、农村户籍人口、出生和成长在农村并迁入城市生活的居民的人,迫不得己要从事与农业、农村相关的工作,或是直接为自己的歧视对象工作,只能努力掩盖,甚至可能为了利益需要违心表达反向歧视观点,但一旦脱离利益需要的情境,就会回复到过去的态度。
不能寄望通过单方面的宣传、引导和批评来促成涉农歧视观念的消褪。要维护社会公平,传递社会平等意识,应当从公共政策入手,清理现有法律、各级党委政府政策之中的涉农歧视条款,纠正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偏重甚至只面向城市提供公共服务的做法。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