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涉农歧视应从公共政策入手(2)

破解涉农歧视应从公共政策入手(2)

“我觉得身边的人都很高级,自己很土。城里来的学生口中很多名词,我都听不懂,只能自己揣摩同学们谈话的内容。在学校,我连怎么联网都不知道,连一顿贵一点的饭菜都不敢吃。”梁小平说,生活上的困难和不适应相对比较好克服,他感觉真正难以改变的,是自己多年来在农村生活而形成的思维。他认为,城里孩子的谈吐、眼界、思考问题的逻辑等,都是他没有的,他需要不断模仿和学习。

梁小平很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来自农村:“即使没有人歧视我‘农村人’的身份,我也会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我身边的很多农村同学都有类似的心理。”

王梦(化名)和杨露(化名)是北京某高校学生,近些年来学校频繁施工,校园里总是穿梭着许多外来农民工。王梦和杨露偶尔去跟民工聊天,问及他们的生活和收入,才发现民工的生活比她们想象的艰难:“他们睡的是10多个人的大通铺,灯光昏暗,甚至没有风扇。更严重的是,工资的发放也存在拖延、克扣等很多问题,而且这些农民工并不懂得通过合同来保护自己的权利。”

王梦回忆说,在交谈过程中,一位农民工很高兴她们过来同自己说话,因为“大多数农民工在这里根本不被任何人理会”。“农民工甚至不能跟领导共用一个厕所,工地里最近的厕所外墙上写着‘管理人员专用’。要是民工使用该厕所被发现,要挨管理者一通骂。内急的工人只能跑到很远的厕所去方便”。对此,王梦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这些农民工得不到最起码的尊重”!

59.8%受访者希望国家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人们对农村仍然保留的刻板印象,不仅仅是农村自身的问题,在53.9%的受访者眼中,“农村人”和“城里人”的差距仍然很大。

梁小平认为,“农村人”的叫法让一些农民、民工、农村学生抬不起头,主要还是因为这些群体自身的自卑感。“但是,你不能去指责谁。城乡之间经济上、文化上的差距就是客观存在,只要你有意无意比较,就可能受到伤害。所以面对类似情形,我有时会难过、会愤愤不平,有时则会觉得懊恼,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快融入城市,摆脱农村人的影子”。

当下,农村和农民面临哪些困境?调查中,52.5%的受访者指出农村年轻劳动力正在减少;50.7%的受访者指出农村耕地荒废或耕作机械化程度太低;36.9%的受访者发现一些农民文化水平低、眼界窄,导致农村劳动力徘徊在低端产业。

王梦认为,城乡隔阂存在,除了一些客观因素,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现在社会对“成功”“幸福”的评价标准太单一,只看重“金钱地位”。“农村收入整体比城镇低的情况下,农民、农民工就容易被定义为‘不成功的人’、‘地位低的人’。但是农村生活的很多方面也是城市生活无法具备的”。

“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应该更多地看他的人品、能力,而不是他的出身。大家往上数三代都是农民嘛。”在余贵生看来,大多数农村人更注重个人奋斗。农村人既可以出来经商,也可以利用高科技继续务农,一样能挣钱。“有些农民种菜、打渔样样全能,还会根据时节改变生产方式,相当多产,年收入可以达到10万元甚至更高,让人很佩服”。

他同时指出,也有些农村人不思进取,每天稍微干干活儿就坐下来打麻将,不主动开拓眼界,也不寻找致富路子,自然无法改善自己的生活。他认为,有这种思维的农民必须改变观念。

杨露希望社会对努力奋斗的农村人多一些理解:“有的人常会以居高临下的态度揣测农民工,说农村人爱算计、见识短,甚至假以恶意。然而,大多数农民工一心想的是通过辛苦的劳动,给家里多寄些钱,改善生活条件,或者供孩子上学。经济上的束缚局限了他们的眼界与想法,也掠走了他们更多的兴趣和梦想。如果因此对他们抱有偏见,实在太冷漠。”

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社会地位的提高,离不开国家的支持。未来农村和农民哪些方面有待改善?调查中,59.8%的受访者认为应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52.9%的受访者认为应继续提高农民收入,51.7%的受访者关注耕地的合理、科学保护和利用,50.9%的受访者指出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和素质尤为重要。改善卫生保障体系(48.7%)、产业多样化(43.1%)和帮助融入互联网时代(35.4%)也被受访者认为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本次调查的受访者中,00后占1.1%,90后占25.7%,80后占45.6%,70后占19.4%,60后及以上人群占8.2%。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