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乡村教育从“留住”乡村教师开始(4)

改善乡村教育从“留住”乡村教师开始(4)

教育落后因缺乡村教师

近些年来,全国多数地区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是一个基本事实,但触目惊心的教育落后也是事实,这两个事实是并存的,只不过前者往往遮蔽了后者。其实,教育落后的状况并不限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在湖南、湖北、广西、河北、山西、甘肃等多省的山区和边远地区,都存在类似情况:办学条件差,教师难以稳定,学前教育、英语和音体美师资绝对短缺,由于没有教师,约1/3的农村小学没有开设英语,存在许多代课教师,等等。近些年来,农村地区大量撤并学校,推进学校进城和农村学生进城上学,为解决城镇学校的择校热和大班额,教育资源继续向城市倾斜,在城镇建更多的学校,这将进一步加剧“城满、乡弱、村空”的局面。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关注的主要是城市和城镇,对沉淀在农村底层、没有能力进城,或者因地理条件所限难以进城上学的农村学生,比较缺乏关注。

2010年我国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2010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普及到边缘化群体》,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边缘化群体”,是指社会教育程度最低、“最底层的20%”。提出要通过监测,“提高边缘化群体的能见度”,制订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缩小边缘化群体和其他社会群体的差距,实现全民教育的承诺。这为我们认识新形势下农村的教育公平,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注后20%的农村地区、学校和人群,是义务教育的当务之急。我国义务教育在“基本普及”之后要“完全普及”,需要覆盖后15%的人口地区,他们基本分布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和贫困地区。国务院今年推行的农村薄弱学校改造项目,计划中央财政花2000亿,加上地方配套资金共约6300亿左右,用5年时间实现农村薄弱学校的标准化建设,体现了对新形势下对农村弱势学校的关注。

其实,比硬件改善更为关键的是教师。一个教学点如果有一个热爱学生、热爱教育的“最美乡村教师”,就能提供有效的教育。今天活跃在各行各业的许多英才,就是从当年条件简陋的村小、教学点走出来的。由于教师老化、难以更新补充,许多村小、教学点处于教育质量低下、难以为继的困境。2012年,教育部等五部委《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底部攻坚”的概念,强调要特别关注乡镇以下的村小、教学点的师资建设。要真正建立农村教师队伍良性发展的机制,一方面需要通过强化省级统筹,大幅度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另一方面,需要采取特殊政策,因地制宜地解决条件艰苦的边远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师补充问题。例如,能否打破学历限制,通过培训当地的初高中毕业生,培养本地化的乡土教师?由于现在的大学毕业生、特岗教师仍然难以下到村小、教学点,能否招募长期志愿者,实行高工资、有限期的教育服务,而不是要求他们在贫困农村贡献一生?能否采取“简易学校”的标准,在那些小规模学校主要提供语文、数学的教学?显而易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的不仅是资源,主要是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勇于改革的精神。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