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乡村教育从“留住”乡村教师开始

改善乡村教育从“留住”乡村教师开始

【事件介绍】

 

谁来帮助乡村小学?先从够得到的地方开始

7月29日下午,由教育公益联盟主办、21世纪教育研究院“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项目组承办的“汇聚社会力量——推动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沙龙召开。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发布了项目实施计划,并号召社会组织共同参与,振兴农村小规模学校。来自学术机构、社会公益项目、基金会、企业的各界人士和城市与乡村小学的校长、教师共同参与了沙龙,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设计了各自的乡村小学扶持项目。

农村教育最后的10%

21世纪以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及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等政策的实施,小规模学校(指学生数少于200的村小和教学点)在农村地区大量出现。根据教育部官方数据,2013年全国共有村级小学14万多所,农村教学点共7万多个。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指出,小规模学校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满足了山区、草原和牧区等地广人稀的地方的需求。这些小学因路途遥远、规模太小,没有投资和规模效应,所以,政府的投入往往难以满足需求。

但是,如果撤除学校,就意味着当地学生的失学。杨东平说,“这些学生往往来自农村底部最弱势的家庭,没有能力争取更佳的教育机会”。因此,农村小规模学校是教育公平的最后堡垒,农村小规模学校是农村的最后10%,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支持是真正的“底部攻坚”。

抱团取暖,汇聚社会力量

“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成立于2014 年11月,希望使小规模学校从原来分散的、被边缘化的处境中走向联合。“大学校的经验很难复制,需要小学校自己探索经验”。“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项目官员王丽伟解释:我们做的就是“抱团取暖”,搭建一个社会“共同参与”的平台,邀请教育公益机构、企业、地方政府都来参与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

王丽伟介绍,联盟经过调研,总结归纳了小规模学校在四方面的需求:第一,硬件支持;第二,教育内容,比如各学科“课程包”、图书及信息技术;第三,教学方式的改变,灵活采用复式教学、全科教学等多种方式;第四,教师的培训和激励机制。王丽伟举例,社会各界提供的帮助可以从最迫切、最能快速见效的是从教学内容的支持开始。如果有立马可用的音、视频“教学包”提供给学校,乡村教师就能轻易地将内容用在课堂之上,不用面临“无米之炊”的困境。

针对学校硬件设施“个性化”的困难,北京感恩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才让多吉举了一个例子:某小学的女生宿舍缺少窗帘,或者学生喝不到干净的水,这可能是小问题,但不代表它不重要。因此,北京感恩公益基金会与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携手推出了乡村“一校一梦想”项目。通过这一项目,发动人们关注自己家乡的学校,哪怕每人就捐6.1元,也以解决那些“个性化”的困难。该项目自6月1日上线以来,已经帮助24所学校,惠及3116个孩子和261名教师。才让多吉认为,这一项目的价值在于调动社会人士参与公益,农村学校的发展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沙龙上,当当网社会企业责任部经理刘金芳表示,当当网作为企业,将发挥自身在市场数据、图书资源等方面的独特优势,联合专业的阅读推广机构,与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共同设计适合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公益图书包”,让资源最匮乏地区的孩子看上适合的图书。

杨东平认为,“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将成为一个整合资源的平台,汇聚更多的社会力量,群策群力,大家共同关心、改善小规模学校。变“小而乱”、“小而差”的学校为“小而优”、“小而美”,让小规模学校成为未来中国教育的模型。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