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业教育若干问题的哲学思考(2)

对职业教育若干问题的哲学思考(2)

回到原点再认识职业教育

经济社会是由法人组织构成的,每一个法人组织由不同的团队构成,每一个不同的团队由不同的个体构成。“可雇佣性,是雇佣者对受雇对象提出的,品质和能力的诉求或期求”。英国高教基金会的调查表明,雇主期求前十位的都是“与人合作”等通用性能力,特定领域的专门知识没能进入前十位。而在我国,无论是各类院校的学历教育还是职业技能培训,基本上都是个体性的教育,这种忽视合作的个体性教育已然不适合于社会的需要。另外,职业教育的生源基本属于同层次教育中个体显性知识学习的后进者,学校应依据可雇佣性开展课程建设,突出团队学习(寓个体教育于团队培育之中)、突出隐性知识学习(实践教学)。

“教学做”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这一教学法的哲学基础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了实践对于认识的意义。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具有可雇佣性,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建设,所以越是根植于学生内在需求的课程越是有效的,越是扎根于学生鲜活经验的课程越是有效的,越是来源于学生实践反思的课程越是有效的。

作用有限的发展观

以知识创新为特征的全球经济,基于互联网等新技术带来工作岗位和工作组织的变化。可以预测,未来现代企业中将诞生更多的生产、经营、管理一体化的工作岗位,管理方式将由“指令性”领导变为“理念性”领导,员工从被动地待命到主动地出击,组织形式也从“科层制”走向“扁平化”。由各种“专家”组成的互补型跨功能团队,既可以各自为战,更能够同心协力。因此,常规动手能力、常规认知能力及非常规动手能力这三种技能已然成为工作基础,更多地需要员工具有非常规分析能力和非常规交流能力,这是未来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职业教育不仅要积极回应这种新需求,更要主动迎接新挑战,这是由教育的性质(即基础性、教育性、全局性)和使命所决定的。如果说教育是明天的希望和财富,那么职业教育同时也是今天的现实和生产力。

任何教育的作用都是有限的,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通过一次学习(学校教育),就能够获得未来职业生涯中的全部知识。因此,职业教育应该成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加油站”,要在学生成长的各个结点,随时为其成长提供多层次、多类别、多形式的教育选择。也就是说,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既要支撑受教育者能找到第一份工作,还要为他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如转岗、学历晋升)提供教育支持。现阶段,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就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行推进、协调发展,面向全民、高度开放,纵向有序衔接(学位制度健全)、横向与普通教育和继续教育相互贯通。

面对差异巨大的中国职业教育现实,既需要在理论上回到原点重新认识职业教育,更要在实践中有勇气和决心,在总结提炼过往经验的基础上,开创“百家争鸣、各有千秋”的职业教育新局面。

(作者系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