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连山:古代七夕节的民俗

摘要: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在汉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七夕是为何会成为节日的?“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喜鹊为何在民间传说中担当了织女渡银河的架桥者的角色?七夕节的民俗活动有哪些?专家指出,七月七日的民俗活动的重要内容都与妇女现实与精神的需要有关,其中包括乞巧、求爱情、求子等等,以乞巧为核心。具体有哪些民俗活动?敬请关注本期文稿:《古代七夕节的民俗》。

QQ截图20150818094132

陈连山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民俗专家

视频:http://www.71.cn/2015/0819/829789.shtml

图说:http://www.71.cn/2015/0819/829834.shtml

一、七夕节在汉代成为节日

但是,到了汉代,牛郎织女神话逐步改变了。西汉时代《淮南子》逸文:“乌鹊填河成桥,渡织女。”东汉的《风俗通义》轶文说:“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人们无法忍受王母娘娘的霸道,创造了喜鹊为织女搭桥,渡过银河,见到了丈夫。

按照后来的民间传说:王母娘娘的霸道让玉皇大帝看不下去,于是他下令,允许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见一次。如何渡过银河呢?喜鹊。

这里分析一下为什么是鹊桥,而不是其他鸟架桥。关键在于喜鹊七月的时候头毛消失。就是《风俗通义》所说的“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以渡织女也。”为什么喜鹊七月秃头?武当山老农讲这个传说的时候告诉我,这是事实。我观察了,果然。这是喜鹊在七月更换羽毛造成的,要随着秋季到来换上更厚的羽毛准备过冬。农民熟悉物候,所以创造了喜鹊由于搭桥而头秃。这是一个基于现实而创造的艺术想象。搭桥就头秃,有人解释是被踩秃的。大误!织女一个人过桥,只是一个往返,织女脚上又没有牙齿,至于如此吗?《风俗通义》原文是“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以渡织女也。”意思是拔了头上羽毛作桥。现代民间传说也是拔了羽毛做桥造成的!我们这些读书人太不了解民众生活以及他们在那种生活中积累的知识,所以闹出如此笑话。所以,从事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一定要倍加小心。现实的条件只是一种可能,那么,喜鹊自己有什么理由去充当这个角色?《淮南万毕术》记载:“鹊脑令人相思。”“取雌雄各一,燔之四通道,丙寅日与人共饮酒,置脑酒中,则相似也。”这个巫术说明,喜鹊被古人看作喜欢做媒人的鸟。所以,在现实和思想双重作用下,喜鹊成为架桥者。

西汉开始,人们转变了先秦时代的牵牛织女婚姻无果的观念。不再强调夫妻分离,而是强调夫妻重逢。七月七日从先秦时代的凶日,逐渐演变为吉日良辰。

二、古代七夕节的民俗活动

古代七夕节又很多民俗活动。男人参加的主要是晒书,这是白天的民俗。而七夕,则主要是一个夜晚的节日,一个由妇女主持的活动,其重要内容都跟妇女的现实的与精神的需要有关。其中包括乞巧、求爱情、求子等等,以乞巧为核心。

(一)七月七日表达爱情的习俗

晋葛洪《西京杂记》记录汉代习俗云:“……戚夫人侍高帝,……至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为相怜爱。”这种习俗后来一直流传。唐代《天宝遗事》云:“唐宫中七夕,嫔妃各执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古诗云:‘金刀细切同心鱼会(kuài),玉线争穿九孔针。”又引唐《金门岁节》云:“七夕装同心鱼会。”这个“同心鱼会”,就是表达爱情的食物。唐陈鸿《长恨歌传》云:杨贵妃与唐玄宗于天宝十年避暑骊山宫。“秋七月,牵牛织女相见之夕,秦人风俗夜张锦绣,陈饮食,树花。燔香于庭,号为乞巧。宫掖间尤尚之。时夜始半,休侍卫于东西厢。独侍上。上凭肩而立。因仰天,感牛女之事,密相誓心。愿世世为夫妇。” 

上述材料都只是记录皇帝和后妃的爱情故事。民众如何?古人对于民间活动不太重视,记录不够。皇帝后妃之所以这样做,一定有民俗基础。也就是说,民间风俗应该与此类似。这样看来,汉代以后的七夕节的确包含着表达夫妻之爱的因素。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