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 (4)

为了“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 (4)

“开小灶”激发民族地区内生潜力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理想逐渐走向实践,无疑急需民族教育提供更高质量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在甘孜州道孚县格西乡中心校的操场上,等着接孙女的藏族大妈东秀就感觉,小康离自己越来越近了。以前,这里没有幼儿园,适龄儿童要么跟着长辈去放羊,要么留在家闲玩。2013年幼儿园建成后,东秀一家第一时间将孩子送了过来。

少数民族地区办学条件的改善离不开内地的大力支持。从本世纪初开始,四川省便统筹安排8个市(地)、50个县(市、区)的845所中小学校,对口支援阿坝、甘孜、凉山三州47个县的845所中小学校。

对口支援,如今几乎是民族地区及少数民族群众耳熟能详的字眼。经过探索实践,我国建立健全了中东部省市、中央企业、高校团队、民办高校和职教集团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以及中西部省市相对发达地市对口支援本地民族县的帮扶机制。“十二五”期间,19个援疆省市实施教育援助项目528个,投入资金108.5亿元;17个援藏省市实施教育援藏项目148个,投入资金6亿元;6个省市在青海6个自治州共落实教育援助项目86个,援助资金近2.8亿元;组织实施了“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对口支援西藏、新疆高校实现了全覆盖;建立了17个东中部职教集团、33所民办本科学校对口支援藏区17个地州中职教育的帮扶机制。

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教育对口支援深度推进,合力促进了民族教育事业的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抓教育已日渐成为民族地区惠民生聚民心、促进社会公平的德政工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随之扎实推进。

普惠政策重点倾斜,特殊政策专项扶持,是民族教育改革发展始终遵循的政策路径。

在我国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资助政策体系中,特别针对民族地区等特定地区和少数民族学生等特殊群体给予重点倾斜。除国家资助政策外,西藏、新疆、内蒙古等民族地区还实施了当地的特殊资助措施。

“十一五”以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累计安排8个民族省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资金1224亿元,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普通高中改造计划等重大教育工程项目坚持向民族地区倾斜。

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少数民族建设人才,采取优惠政策和特殊措施,对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实行“加分投档”或“降分录取”的政策,少数民族高考加分群体占全国高考加分照顾群体的90%。

教育部有关负责同志曾在一次访谈中表示,有关项目将继续向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倾斜,不断推进学科专业调整和课程改革,加强应用型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建设的能力。

“这是我27年教师生涯的永久记忆,真的像一股强烈的电流击中了我们的心!”听过杭州市特级教师蒋军晶的示范课后,新疆阿克苏市十校教师林春梅在微信朋友圈里由衷感叹。

我国民族教育刚刚走过的这13年,是手足相亲的13年,是守望相助的13年,也是团结奋进的13年。把民族地区作为最需要帮扶的地区,把民族教育作为最需要发展的领域,把少数民族学生作为最需要关心的人群,实实在在地实现民族教育的后发赶超,会让这条路走得更加舒展、更加温暖。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