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蕴含法治观的当下意义

《论语》蕴含法治观的当下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要注意研究我国古代法制传统和成败得失,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营养、择善而用。”《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提倡 “仁”、“义”、“礼”、“智”、“信”、“和”、“忠”等价值观。在国家治理上,坚持以德治为主,以人治为基础。其所倡导的各国维系自己国家秩序的“礼”,成为国家立法、行政、司法的理论基础和原则。应该说,《论语》中蕴含的法治观是中华法律文化的精华,对当下依法治国实践具有启发意义。

讲规矩

《论语》指出:“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无论国家也好,个人也好,讲规矩是做事的前提。讲规矩从来就不是只约束百姓的,也包括约束官吏。尽管这是几千年前的话,但在当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求领导干部不仅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还要以身作则,强化领导干部自身建设这一要素。习近平总书记非常注重规矩,多次在会议中提到要讲规矩。在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问题进行了深刻论述:“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 ”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纪律建设,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法治政府应该讲规矩,党员领导干部也应该讲规矩。

领导干部要按规矩办事,如果这些“上位”的人都能够遵守规矩,那么政府就会受百姓的尊重,政令也会畅通。“礼”与法类似,都有软硬两种约束机制。硬的约束机制包括宪法、法律、法规、规章、政策等;软的约束机制包括道德、思想、意识、观念、理念等。这里讲规矩更多强调的是硬的约束机制,让行为得到约束,形成不敢违法、不能违法、不愿违法的法治环境,政府及其公务员都有所敬畏,即敬畏规则、敬畏法律。

讲究诚实信用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意思是治理千乘国家,要认真做事讲求信用。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延续和发展的深厚道德根基。西方的诚信观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往往具有功利的性质,而我国的诚信观建立在道义的基础之上,是从人的本性出发的。因此,和西方的诚信观相比,我国的诚信观更具生命力、更具价值。

诚实信用是诚信政府的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要求各级政府严格依法行政,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民无信不立”,公务员应该将“信”作为自身立德之基,增强法治意识,按照契约精神履行自己的义务,对自己承诺过的事情承担责任。 “信”不仅是对个人人品道德的要求,也应该扩大到社会与国家的层面,国家存在的基础也是诚信。治理国家讲求信用,在行政法上有一条原则就是信赖利益保护原则,其基本含义就是,政府实施行政行为必须讲究诚实信用。打造诚信政府会树立政府在百姓心中的威信,会树立法律的权威,会维护法律的尊严,让人们更安心地生活和工作。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