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格局变化与中国外交战略(2)

国际格局变化与中国外交战略(2)

二、中国国际定位与外交战略目标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中国在发展进程中,有必要实事求是地对自己进行国际定位,既要把握历史、着眼未来,确立纵向方位,又要立足当前,找准横向坐标;还需注意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统筹国家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协调国家核心利益、重要利益与一般利益。在这一过程中,既要有客观的总体判断,又要有主观的战略取向与选择。毛泽东主席曾气势豪迈地认为,中国“理应为人类作出较大贡献”;邓小平在展望世界趋势时亦曾指出:“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中国不要贬低自己,怎么样也算一极。”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纵向分析,中国按照“三步走”战略,稳步推进“四个全面”,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的国际角色正发生重大变化: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崛起,对地区和国际事务影响力日益增大;从与国际体系联系并不紧密,发展为密切关注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从过去相对不为世界所重视,发展为前所未有地为国际社会所关注和借重。辩证地看,由于国际环境存在诸多变数,一国的国际定位问题呈动态状,不宜简单划线,而要留有余地。存在决定意识,一国的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和水平,会相应地出现某些与从前不同的利益诉求。

第一,坚定社会主义的政治道路。社会主义制度是新中国的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执政,就是要带领人民把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中国共产党在全力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被实践证明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随着形势和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中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选择了适合自己的道路,进而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但在当今国际格局中,社会主义中国在受国际社会倚重的同时,其社会制度连同相关的意识形态又可能被作为防范、制约乃至遏制的对象。对此,我们必须心中有数,要以坚强的战略定力坚决走自己的路,不要畏惧别人如何评说。

外交是内政的延伸。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战略,根植于广袤富饶的中华大地,缘起于中国人民之根本利益。当今,中国的总体发展与安全利益已经与世界发展和安全大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长,使中国成为国际格局变迁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一大力量。我们审视中国外交使命的宏观视野应更加广阔,谋篇布局必须提升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相互关联的广度,对内追求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社会和谐,对外主持公道、伸张正义、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捍卫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崛起的中国不走历史上国强必霸的老路,而是继续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外交的神圣使命就是服务于“四个全面”,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综合发展创造尽可能长的战略机遇期。

第二,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发展是硬道理,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基石。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作出了发展经济和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抉择。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货物贸易、出口、外汇储备、钢铁、造船、汽车、铁路、粮食产量均为世界第一,成为128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在世界中的角色举世瞩目,被公认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中国高举“合作、共赢”的旗帜,积极开展经济外交,努力寻求国家利益的融汇点,夯实对外关系的基础,同时因势利导,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不断提高国际话语权。中国坚持开放战略,推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鼓励科学技术创新,在积极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科技的同时,必须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努力促进自己的资金和技术“走出去”。中国也只有坚持对外开放,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推进市场、资源(包括能源)、投资“三头”深度融入世界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人口众多,经济总量虽居世界第二,但人均GDP位于世界80多位,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日益突出。2013年,中国日均石油消费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国,且对外依存度攀升到60%。此外,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更是需要长时间和大气力加以治理。中国在减排问题上既有自身的合理需求,也考虑到应尽的国际责任,中美达成的相关协议亦是利己利人的举措。再者,中国发展还很不平衡,城乡及区域差别明显,还有相当数量的人口生活水准处在联合国认定的贫困线之下。要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幸福生活,任重而道远。在对外交往中,中国不回避承担与其国际地位相符的大国职责和义务,但又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不做超出国情和力不能及的事情。

第三,坚决维护国家总体安全。新世纪中国国家安全面临的内外因素空前复杂,其内涵和外延亦十分丰富。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确立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旨在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中国总体国家安全观涵盖五项内容: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对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赢、建设和谐世界,对内求发展、求变革、求稳定、建设平安中国;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富国才能强兵,强兵才能卫国;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打造命运共同体,推动各方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

国际安全形势正反两方面都很突出,中国国际定位决定其前进的道路上机遇与挑战并存,“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中国外交落实国家总体安全观必然的政策取向。鉴于传统安全因素依然在起作用,必须切实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和世界和平,保障中华民族世代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中国外交要致力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使国家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既要有调整与变化,也要坚持延续和稳定性;既要考虑保持现阶段的和平稳定的需求,又要考虑维护长远利益的必要。面对地区形势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顺势而为、妥善应对,坚持“以邻为伴”的睦邻方针,酌情照顾他方合理关切;通过推动各领域交流合作,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维护同周边国家关系及亚太地区和平稳定大局。与此同时,不回避矛盾和问题,妥善处理分歧和摩擦,既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努力朝好的方向做最大努力,也要有底线思维,做最坏的打算,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第四,牢固树立文化自信,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民族之强盛,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面对世界格局转型期多元价值观的相互交织与冲击,中国人民除了要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还必须有自己的文化自信。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与不同文明国家和睦相处,要着眼时代特征与需求,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积极推动互利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华文明渊源流长,既有其独特的内涵与传承,也是文明交流互鉴之结果。在共同探讨如何解决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难题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亦蕴藏着深邃的智慧,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下为公、大同世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以德立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诚待人、讲信修睦,崇德向善、明德惟馨等思想,这些对于构建全球和区域命运共同体和发展伙伴关系,亦会提供重要启示。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尊重文化多样性四项原则:一要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二要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三要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四要科学对待文化传统。世界各种文明是各国人民共有的宝贵财富,有着五千年优秀文化传统的文明大国应当有这样的抱负与胸襟。对于外来文明,中华民族历来秉持“海纳百川”、“不择细流”,造就了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与厚重辉煌。当今中国亦愿意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但不会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不会将自己的制度和价值观强加于人。中国将不断树立理性、成熟的大国心态,努力通过自身发展影响世界发展,以更加负责任的态度,为世界和平、稳定、发展与治理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与各国一道共同开创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