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危机下的舆论引导“三时”法则(3)

公共危机下的舆论引导“三时”法则(3)

“时时”:增强振幅,共鸣唱和

当危机事件发生或问题出现时,舆论场上各种声音都会出现,主流新闻媒体、自媒体的声音也会不断发展演变。舆论引导如果断断续续,就会造成效果持续性差、难以巩固的局面。必须紧密关注事件或问题的发展走势,步步跟进,在各个重要时间节点上都及时发声,形成持续的舆论声势。

在重大突发性危机事件的舆论引导中,不仅要主动发声、正面发声、权威发声,还要增加发声频率和幅度,促进主流舆论在交流碰撞中不断壮大,引起社会共鸣唱和,挤压负面声音的传播和生存空间,引导社会成员参与壮大主流舆论。当危机事件发生或问题出现时,舆论场上各种声音都可能出现,主流新闻媒体、自媒体的声音也会不断发展演变。舆论引导如果断断续续,就会造成效果持续性差、难以巩固的局面。必须紧密关注事件或问题的发展走势,步步跟进,在各个重要时间节点上都及时发声,形成持续的舆论声势。舆论引导不仅仅是要求政府部门和主流新闻媒体要发声,还应当吸纳社会各方力量汇聚到发出及应和主流声音的进程中来。只有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多方合唱的阵势,主流声音才能传得更远。因此,要在各种场合、借各种渠道、以各种方式予以支持,让代表主流价值观的声音壮大、强大。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当地情况十分危急。在尼泊尔的中国公民的生命安危随即引起国内民众的强烈关注,中国政府迅速派出救援队并组织侨胞撤离,新闻媒体即刻跟进开展大规模报道。4月26-27日,该话题在各类媒体引爆,以尼泊尔地震为关键词搜索得到的新闻报道数量处于高位,有关“中国式撤侨”的话题亦引起网民的广泛讨论。新闻报道的正向引导激发了国人的情怀,网友争相“为祖国点赞”,从而进一步激发了民族认同感,舆论引导取得了良好效果。

此外,在一些危机事件中,新闻舆论引导除了要讲求时效,适度的道理引导也不可或缺。所谓道理引导,就是采用不同的评论形式,就党和政府重视的、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重大事件和热点、难点问题,摆事实、讲道理,帮助群众提高认识、更新观念、鼓舞斗志。特别是在一些关系到民众切身利益的危机事件中,新闻媒体恰当地说理能够坚定群众信念、凝聚群众共识和力量。

评论是报纸的旗帜,通过评论的形式对群众进行道理引导,是新闻媒体广泛采用的新闻手段,运用得好就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道理引导首先要善于运用不同的评论形式。社论适合写重大问题,评论员文章适合写专项共性问题,署名评论适合写单项问题或萌芽性问题,短评及编辑手记则适合写个性问题等。

近年来,新闻报道中不时曝出各种食品安全问题,有些重大的食品安全问题非常触目惊心,引起民众对食品安全的广泛担忧,大有“谈食品色变”之势。针对此,人民日报2014年年初发表的题为《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二论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的评论员文章,围绕食品安全问题,以捍卫“舌尖上的安全”为主题表达了报纸的观点。该文认为,“充分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作用,不断加大监管力度,让犯罪分子如过街老鼠无处藏身,才能形成维护食品安全的铜墙铁壁”。评论号召大家积极行动起来,把中央关于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各项部署落到实处,让“盘中餐”令人放心,让生活质量更上台阶。评论发表后,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当前,随着新媒体平台的逐步成熟,网络新闻得到快速发展。传统媒体已经不是公众唯一的、甚至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来源。在网络上,受众比之前任何时候都更具有主动性、参与性和个体性。传播者与受众的区分变得模糊,人人都有话语权,人人都是传播者,同时也是受众。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公民开始积极谋求和行使舆论的主动权。特别是在一些重大突发性危机事件中,往往会形成两个舆论场:一个是由政府主管的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形成的官方舆论场,另一个是主要依托于互联网形成的民间舆论场。人们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议论时事,品评政府的公共治理成效。传统新闻媒体舆论场代表着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组织严密且操作规范,是传统舆论引导中的议程设置者及把控者。相比起来,民间舆论场从个体数量来说,不仅规模庞大,而且无处不在,特别是通过新兴新闻媒体多渠道的表达形成了网络舆论。当前,网络舆情影响日增,舆论声势渐大,但它却又是分散的、碎片化的,没有组织、缺乏规范且鱼龙混杂。因而,在危机事件报道中,传统新闻媒体把握好舆论导向对引导社会整体舆论仍可大有作为。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