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万万人齐蹈厉
抗战,在中国大地上烙下一个个疮疤:北平与南京,洛阳与襄阳,徐州与广州,处处丘墟,俱闻国殇。
抗战又不止于此。平壤与仰光,新加坡与珍珠港,苏门答腊与澳大利亚,烽火连天,狼烟遍地。中国的命运,与世界相连,中国不仅为一己的民族存亡而战,亦为人类文明的存续而战。
(一)
1938年的延安,窑洞中传来笔尖划纸的沙沙声。当印刷机隆隆开动之后,全国人民都读到了这样的句子:“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数万言的《论持久战》,在满目疮痍的中国,既是一只指南针,又是一剂强心针。《论持久战》甫一发表,即走出了被重重包围的根据地,超越了中国本土的传播范围。《论持久战》成为在重庆的国民党军政大员讨论的课题;美国将军史迪威称赞这是“一本绝妙的教科书”;共产国际季米特洛夫评价这是“一本划时代的著作”;日本教授近藤邦康公开宣称:“我很佩服《论持久战》。日本被中国打败是当然的,这样的以哲学为基础的宏远战略眼光,日本没有。”
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不仅在于以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了战争的洪流,更在于中国思考、中国智慧对世界文明的丰富与启迪。东方政治家以超人的气魄和胆识,谋划今日,指引未来,其思想结晶不仅成为照亮中华民族解放漫漫征程的火把,更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理论宝库中夺目的明珠。放眼中国战场、太平洋战场,放眼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场,其战争进程与毛泽东同志集中全党智慧写就的《论持久战》的论述完全吻合。
与战略思想的宏大论述相比,中国知识分子在局部战术上的贡献同样不可磨灭。池步洲、温毓庆、阎宝航……一串串闪光的名字,永远铭刻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功勋簿上。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国军队破译了大量日军密电,其中包括日本将攻击美国珍珠港、德国将全面进攻苏联以及日本关东军的调动等重要情报。
在诺曼底登陆的涛声中,夹杂着中国海军的怒吼;在滇缅交界的丛林里,回响着中国学生军驰援英军的脚步声;在被称为“死亡生命线”的“驼峰航线”,中国航空公司的飞机8万多次穿梭往返于喜马拉雅山的上空,和美军共计运送战略物资85万吨、战斗人员33477人。1945年7月6日,他们中的16人作为军事翻译员被美国总统授予铜质自由勋章。在广阔的中国战场,中国军民拖住百万日寇,让邪恶的法西斯轴心始终不能形成合力,为正义力量获得最后的胜利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写下了彪炳千秋的不朽诗篇。
(二)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这个理想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反复锤炼,成为中国人民向往和平和坚持正义的信念。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在随后进行的东京审判中,17名法律专家组成的中国代表团为民族尊严和国际正义进行了特殊的战斗。
“对这些战犯必予严惩,非如此,不能稍慰千百万冤死的同胞。我既受国人之托,定将勉力依法行事,断不使战争元凶逃脱法网!”中国方面首席法官梅汝璈立誓。
818次开庭,419名证人出庭作证,4336份证据,1231页判决书。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郎、松井石根、木村兵太郎、广田弘毅、武藤章7名罪大恶极的日本战犯,被判死刑。
梅汝璈说:“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军国主义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账上。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
直到今天,中国知识分子仍在梳理那次战争的根源,复原历史真相,驳斥日本军国主义余孽,捍卫真理、正义和正常的战后国际秩序。
《中国抗日战争史简明读本》《日本侵华图志》《抗战家书》《南渡北归》《外国记者眼中的抗日战争》《东京审判》等图书文献不断出版。1938年,郭沫若曾在全面抗战数月之后指出:“我们相信,凡是中华民族的儿女,必然会感受着无限的悲愤而愈加勉励。我们要为死难及受害的同胞们致哀,要向同情于我们的国际友人们致敬,而同时要倍加觉悟着自己的责任,要把保卫祖国、保卫人类、保卫文化的使命,彻底地完成。”
当年的诫勉依然回响,我们仍在为这个伟大的使命而努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