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小学哲学课多一点空间(3)

给小学哲学课多一点空间(3)

不妨对小学开设哲学课多些宽容

在小学开设哲学课,引来人们的质疑实属正常,这一质疑主要是人们对于哲学在理解认识上的不全面而导致对于哲学形成了一种认知偏差。虽然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哲学是一门高深莫测之形而上之学,但最深刻的哲学恰是对于我们每个人都习以为常的、见惯不惊的最简单道理最深刻、最透彻的解答,最精妙的哲学就是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明最晦涩的哲学命题。与其说哲学是一种高大上的不接地气之学,莫不如说它是一门与我们每个人的现实生活都息息相关的一门生活科学。笔者认为,与那些高度抽象的哲学命题相比,哲学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方式。恰如心理学家亨利克所言,“在任何科学研究的初始阶段,欲将科学与哲学人为割裂开是极为不利的”。因而,如果每个人从小就懂点哲学,对于我们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让我们更好的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是有利而无害的。

固然,在小学开设哲学课存在着某些不可逃避的现实问题,譬如师资素质、教材选择、教育方式等方面,但这一切都不能成为我们不为的借口和托辞。须知,任何创新事物在产生之初都会受到人们的质疑和贬低,这是由于人们对于新生事物有着一种天然畏惧心理,相比新的不可知事物人们更倾向于依附于旧事物,这就是心理学上常说的认知恐惧。但是,如果我们对于任何新生事物,总是怀着一种习惯性态度去质疑,这样只能是扼杀创新生事物的发展。毕竟为了促进娇嫩的新生事物之发展,需要一种相对宽容的社会文化环境。

对于小学开设哲学课而言,笔者认为不仅不早,而且还以为很有必要。但是,在小学开设哲学课,就必须要针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进行,才能够收到更好效果。为此,作为教育发起者即教师的作用就显得至关重要。虽然,现代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不教育,也就是从传统的外在灌输教育转向个体自我教育。但是,个体自我教育不是绝对自发进行的,而是需要教师在外部施加必要的帮助与引导,由此才能在教育对象身上实现充分有益的自我教育。因而,为了让小学开设哲学课不至沦为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就需要建设一支即深谙哲学道理,又懂教育原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这样才能使小学开设哲学课得以在探索中不断发展进步。

【启示与思考】

在公众的既定观念中,哲学素来高深莫测,准入门槛高而乏人问津。作为过来人,相信绝大多数人与哲学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基本上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这门课程。之所以国内教育只在高中、大学阶段才初次开设哲学课,而在小学等基础教育阶段甚少涉猎,是因为哲学不仅要求研究涉足者具有相当的知识储备,也对严谨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维的跳跃性有着较高的要求。这是社会对“哲学”的成见,也是国人认知上的一个误区。

纵然哲学晦涩难懂,纵然哲学深不可测,但其实远没有世人想象中那么高大上,哲学也可以食烟火接地气,可宏观更可微观,不见得非得是大学校园的稀罕之物,也非高等教育人群的独享“专利”,更不是一味地灌输概念、死讲理论,未必不可以涉足基础教育领域。原因就在于哲学是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虽然其间涵盖了不少纯理论、强烧脑学科,譬如中国古代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西方哲学等,但同样地,也囊括了相当多低思维课程,比如理想说、人生观等等。

通过“小学哲学课”跟孩子们聊聊人生,谈谈理想,再结合孩子的秉性与心智,适当开发些诸如“什么是幸福”“讲讲你为何不快乐?”等基本哲学课程,循序渐进地沟通与引导,想必对孩子脑力的开发和其他文化知识的学习都是不小的帮助,对孩子的成长也具有深远的启蒙价值。

毋庸置疑,开设“小学哲学课”,这在国内确实算得上首开先河,但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哲学课有助提升文化课成绩也是有据可查。这么说倒不是斥责有关方面“东施效颦”完全照搬照抄国外做法,公众大可发扬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对“小学哲学课”予以选择性地吸收与借鉴,用以促进国内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一创新之举引渡国内,如果在课程深度与教学方式上作出针对性调整,对准小学生“口味”,结合学生的适应度和接受能力,渐进式放开“小学哲学课”体系,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育大纲,因势利导,“小学哲学课”这场教学探索未必会水土不服。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