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明确改革创新的重点任务
重新厘清地方科学院的属性。科学研究活动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充满不确定性,面临着大量失败的高风险。一个有实力的科研院所,离不开持续的知识积累和长周期的经费稳定支持,一个学科的培育、一项技术的改进、一个团队的成长、一条理论的突破往往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长期的共同努力。在新的历史时期,应把地方科学院的发展放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全局考虑,在事业单位之外组建一种全新的科研机构,给予稳定支持,保持其自身的独立性,避免借改革之名朝令夕改、换一届政府换一种思路。要在建立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宏观背景下,加强地方公益类科研机构的科研基础设施、创新团队建设,对地方科研机构进行优化、提升、改造,确保其科研活动能够获得长期、稳定、充足的经费支持,形成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区域中心,提升地方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建立现代院所治理体系,激发创新活力。经过多年的科研体制改革,许多地方科研院所都进行了体制机制创新,但有的仍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比如,有的学科内容重复设置、工作缺乏协作、力量分散;有的学科和专业结构单一、陈旧,不能适应当前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的科研机构缺少应有的自主权,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内部活力不够,机构臃肿、人员结构失衡、人浮于事的现象较为严重,人尽其才、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尚未形成。要解决这些问题,根本之策是抓好《意见》的落实。地方科学院应抓住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机遇,进一步明确分类定位和目标使命,找准、聚焦主攻方向,进行包括院所两级管理、科研组织、评价机制、人事制度、成果转化等在内的制度重构、机制创新。
加快集成创新,实现重大突破。集成创新强调在模块化的技术条件下,通过模块的组织方式变动来适应市场的创新方式,是地方科学院实现重大技术突破的重要发展模式。加快集成创新,对科技创新资源相对缺乏的地区尤为重要。地方科学院应选择符合国家和当地产业发展需要、有一定基础和特色、能辐射和带动重点产业发展的技术领域,全链条设计,集成技术,促进人才、项目、平台一体化实施,形成实验、中试、示范、转化运用的创新体系,让创新真正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
推进协同创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协同创新是科技创新的有效组织模式,通过推动创新主体间突破壁垒、实现深度合作,能够有效集成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显著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和效率。对地方科学院而言,要巧借外力,着力推进以解决重大关键问题、产出重大科技成果为目标的协同创新,聚集院内外各种创新资源和要素为己所用,不断推动科技创新事业向纵深发展。一方面要创新合作模式,坚持以发展需求为导向,深入推进与企业、高校、科技国家队的协同创新,围绕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开展科技协同创新,实现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另一方面要打破院内学科界限、研究所界限,全面推进院内各研究所(中心)的协同创新,引导人才、资金等科技资源在院内的合理流动,形成最大合力,促进全院科技力量的优势集成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实质性提高。
发挥学科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强地方科学院学科建设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免低水平分散。对传统的、具备一定基础的学科要挖掘其潜力,加快做大做强;围绕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以及国家对科技的新一轮布局,调整和培育新兴学科方向,不断解决本学科领域公认的重大科学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在同行中形成影响力、彰显特色和优势。
(作者系江西省科学院院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