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既要志存高远又须心平气和(2)

文学研究既要志存高远又须心平气和(2)

在西化之风甚盛之时,甚至有人提出要废黜汉字,走拉丁化道路。还有一段时间,复古思潮泛起。现在看来,哪一种极端都行不通。我们必须把心态放平,既不能食古不化,也不能食洋不化,不仰视、不俯视,心态平和、文风平和。只有走自己的路,才是中国学术研究的正途。在学术方法上,我们要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心态,容得下各种各样的方法。无论是中国传统的治学方法,还是西方不同学科中的研究经验,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

保持学术心态的平和,我们还需要对中国古代学术的发展道路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理解,尤其应对“五四”以来中国文学研究的得失,有客观而深入的了解。正所谓“明鉴所以照形,往古所以知今”,了解过去,把握中国传统学术中的“道往而明来”之学,对于文学研究的创新意义重大。近年来,我们通过各种学术方式对百年来的中国学术史进行过深入的思考,但是依然感觉到意犹未尽,还缺少对“五四”时期学术研究中各种思想冲突、碰撞、汇融、发展的多元化状态进行有说服力的研究。客观地说,“五四”时期的学术研究,有“反传统”的一面,更注重对“优秀传统”的继承与发扬。甚至可以说,“五四”时期的文学研究,之所以能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西方多元的研究方法只是外因;中国古代学术的优秀传统才是促成“五四”时期文学研究繁荣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文学研究不可能也不应该“照搬西方”、“全盘西化”。离开了中国本土优秀的文化元素,中国文学研究就会迷失自我。

那么,中国本土文化最核心的元素是什么呢?顾炎武《日知录》所倡导的文章必须“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应当可以视之为结论。两个“有益于”,首先要有益于学术,其次要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学术,就要有一种献身学术的精神。现在,很多人只是抱着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从事学术研究,写论文、报项目多是为了评职称,很少能从一个更高的学术层面上思考问题。有益于社会,就要求我们的人文研究工作者,要把所学的知识反馈给哺育我们的人民大众,更要为我们的民族认同感作出自己的贡献。学术研究要走出象牙塔。这既是学术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术研究的本质体现。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