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中的“经济战”

抗日战争中的“经济战”

摘要:抗日战争并非简单的军事战,而是中华民族的一次总体战。除了军队、武器、战略战术上的较量,经济上的较量也左右着战争最终的走向。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年的今天,对于抗战的思索已经远远超越了军事较量本身。

近期,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播放的一部7集系列片——《抗战财经记忆》,引发了广泛关注。

抗日战争并非简单的军事战,而是中华民族的一次总体战。除了军队、武器、战略战术上的较量,经济上的较量也左右着战争最终的走向。

统一财政、减租减息、大生产运动、发行边币……与那些耳熟能详的战役名称相比,抗战时期,抗日根据地里实行的一系列经济举措与战争之间的紧密关联却很少被人提及。烽火连天、短枪长炮的背后,其实暗藏着一场没有硝烟的经济战。

起跑线上的落后拉开了两国经济差距

“战争的目的是为了经济。”这是许多军事专家的观点,也是日军侵华的一个重要原因。

日本在经过明治维新改革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渐强,但因为国内资源匮乏,需要大量的原料地和产品倾销地,于是开始了对外扩张。

与日本相比,当时中国虽然自然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落后。

“日本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差距是从晚清时期开始的。” 国防大学军队党史党建研究中心副教授刘波认为,日本开展明治维新前,中日两国的经济实力还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但后来,日本明治维新取得了胜利,并壮大了自己,而清朝的洋务运动却失败了。

后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付出巨额赔款,“日本经济再次得到滋长,两国之间的经济差距就此拉开。”刘波说。

经过半个世纪,日本逐渐成为一个现代化经济国家,“可以算是经济的巨人。”刘波给出了一组数据对比:在1937年战争全面爆发时,日本每年的飞机产量为1580架,而我们一架都生产不出来;日本的海军舰船总吨位为200万吨,我们仅有6.8万吨。

“经济是战争的基础。”刘波说,抗日战争背后是中日双方经济的较量。数字上的差距,意味着这场战争注定是一场实力悬殊的对抗。

我国当时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基础,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即便在1937年之前,我国经历过“黄金十年”,使得经济上了一个台阶,但与日本相比,中间差的台阶还很多。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一个现实问题摆在了共产党面前:部队如何在根据地扎根? 

陕甘宁边区政府处于今天的陕西、甘肃、宁夏三省区交界处,边区地处西北,有些地方生态平衡因森林砍伐过度而遭到严重破坏,雨少风多,水土流失严重。1988年出版的《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稿》一书记载着,抗战前,陕甘宁边区的农业生产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关中的冬小麦产量每亩平均约3斗。

“陕北当时的艰难用一句话形容:山边没有树,石头少,庄户人的日子过不了。”刘波说。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