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老板"斯那定珠

摘要:为谋生路,藏家少年逃离深山,他曾是长辈眼里离经叛道的“逆子”;为筑“天路”,千万富豪变成“亿万负翁”,他是别人眼里的“傻子”;为乡亲领路,资助群众盖房子抓产业,在地震危急关头,他转移安置救助数百群众,他是干部群众心里的好党员。他叫斯那定珠,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尼西乡巴拉村共产党员,他用行动书写了一个康巴汉子的筑路传奇。2015年5月,斯那定珠荣登“中国好人榜”。

康巴汉子8年带乡亲修路致富 千万富豪无悔变“负翁”

为谋生路,藏家少年逃离深山,他曾是长辈眼里离经叛道的“逆子”;为筑“天路”,千万富豪变成“亿万负翁”,他是别人眼里的“傻子”;为乡亲领路,资助群众盖房子抓产业,在地震危急关头,他转移安置救助数百群众,他是干部群众心里的好党员。他叫斯那定珠,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尼西乡巴拉村共产党员,他用行动书写了一个康巴汉子的筑路传奇。2015年5月,斯那定珠荣登“中国好人榜”。  

清晨,香格里拉县巴拉村民小组,83岁的白玛老人坐在自家的三层藏式“别墅”窗前,喝着酥油茶,望着窗外的柏油路,心生感慨——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封闭落后的巴拉村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位昔日的老村长,抬头远眺巴拉雪山,指着岗曲河畔的柏油路说:“我们能走出大山,过上幸福生活,就靠这条公路。”他目不转睛地看着公路上奔跑的汽车,讲述着康巴汉子斯那定珠的故事。“修这条路,他花了8年时间,关了商店、餐馆,卖了房子、汽车……巴拉村倒是家家户户买了汽车、盖了新房。”

这个传奇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巴拉村藏族共产党员斯那定珠。“他改变了巴拉村!他叫醒了巴拉格宗大峡谷!”白玛说。

1.探路:“我是大山走出的孩子”

一天,“有钱人”斯那定珠决定在昆明一家小馆子犒劳犒劳自己,点了一盘小炒肉、一碗番茄鸡蛋汤和一碗大米饭。菜饭上桌,这个年轻的康巴汉子突然哭了起来——家里人连一碗青稞面都吃不上……“那是一顿眼泪拌饭。”

斯那定珠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在迪庆藏区广为流传。“我从大山走来,肩头扛着大山的色彩,回首自己走过的道道山路,忘不了大山给我的情爱。”从云南迪庆到西藏拉萨、四川甘孜,描写斯那定珠的歌曲《大山的孩子》,是雪域高原最流行的歌曲之一。

巴拉格宗大峡谷是横断山脉切割最深的地区,壁立千仞,巴拉村被层层封锁,成为外面进不去、里面出不来的“世外桃源”。“这些山山水水全都在给我们找麻烦,我们就像被关在里面一样。”拉茸七林老人说,村民们之前并不喜欢这种与世隔绝的生活,村庄一直在走向衰落,从他小时候的60户变成了25户,到斯那定珠回来修路时只剩14户了。

斯那定珠家有兄弟姐妹6个,日子过的捉襟见肘,要靠借粮借钱维持生活。10岁那年,斯那定珠被父亲用绳子绑在腰间拉着,第一次通过狭窄的驿道走出峡谷,到达了县城。看着“宽阔”的沙石路和从没见过的汽车,他萌生了走出大山的梦想。

昔日的巴拉村驿道。图片来源:云南网

少年的躁动受到了父亲的严厉批评:不在家种地、赡养父母,是羞耻的!

“村里有人干活比你厉害,但他仍然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我要出去。”13岁的斯那定珠噎得父亲无言以对。他带着父亲四处筹来的35元路费,用一个破旧的口袋背上水晶石,背着“坏孩子”的名声,攀扶着山崖,义无反顾地沿着岗曲河走了。

辗转香格里拉、大理、昆明、广州、上海,斯那定珠卖掉水晶石、虫草,再把录音机、磁带、胶鞋、新式的运动服、自行车等当时流行的物品运回云南,追随着乡村集市摆摊销售,赚取可观的差价。

从不会讲汉话到讲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他慢慢适应了外面的世界。从摆地摊到大宗批发代理,他以忠厚诚信赢取了更多大商家的信任,生意越做越大。

斯那定珠开办了迪庆州第一家五金机械门市部、第一家涮羊肉火锅城,累积财富数千万元,并把父母风风光光地接到了香格里拉县城居住。然而,每当想起封闭落后的家乡,想起更多仍然被“关”在巴拉格宗大峡谷的乡亲,腰缠万贯的斯那定珠总觉得日子过得不舒心,这个康巴汉子开始“狂想”:“我要给巴拉人修一条柏油公路!”

“有钱不等于富有,如果就这样过着自己的小日子不回家乡,我的一生就等于白活了。”他这样解释自己的行动。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李丹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