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9·18事变”而言,尽管它是日本军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东北的一场局部战争,但是,如果将它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整个世界局势联系起来判断,它的确具有第二次世界大战肇始战争的性质。
因此,前述判断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的观点,都陷入了以战争的规模和影响来判断起源这样一个概念性质上的错误,而忽略了真正的起源。所以,判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第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搞清楚战争起源的性质,而不是用战争的规模,或者是战争的世界影响,以及地区影响,来判断是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尤其是以德国侵略波兰,日本偷袭珍珠港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的观点,都明显带有欧美主导历史观,欧美中心论的立场。因为这两场战争,属于直接对欧美国家的作战,在欧美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受到欧美国家的广泛重视。而日本对中国及其亚洲国家的侵略战争,往往被欧美人士认为属于世界边缘地区的战争,和他们没有太大的关系。
第二,判断是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第二个重要的条件是,这个战争,与后来的世界大战是不是具有连续性?这场战争如果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来的其他战争是割断的,缺乏连续性的,只能认为它是一场孤立的,局部的战争,不能够认为是具有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性质的战争。只有这场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其他战争,是相对可以在时间上连续在一起的战争,那么,这个战争才可以界定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或起点。
“9·18事变”是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其他地区大规模的战争在时间上紧密相连的。“9·18事变”爆发以后,日本军队首先攻克中国东北最大的城市沈阳城。接着日军挥师北上,进攻吉林、黑龙江等地,到1932年,全部占领了东北三省大部。接着,派关东军越过山海关,向长城一线渗入,兵临中国华北地区。1933年1月,日军占领山海关,接着向华北地区大规模侵入,向华北地区的侵略遭受到了中国政府的大规模阻击,出现了所谓长城抗战。政府军的长城抗战结束以后,吉鸿昌、方振武、孙永勤等所领导的地方武装力量又坚持了1到2年的抗战。到1935年6月何梅协定签订以后,日本军队更加深入渗透华北地区,与中国驻军的摩擦不断,到1937年7月7日,就发动了卢沟桥事变,紧接着,就开始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1937年7月29日占领天津,31日占领北平,1937年12月13日攻克南京。广东省1938年10月22日占领广州,1938年10月26日攻克武汉,1939年2月10日进攻海南,1941年4月20日攻占宁波。至此,日军基本上占领了中国东部、南部最富庶的地区。致使其有条件在1941年7月底进军并占领越南南部地区,并于1941年12月8日,偷袭美国珍珠港,同时大规模进军东南亚菲律宾、马来西亚、香港、泰国、缅甸等各地。
从日军进攻的时间和节奏上来看,从“9·18事变”侵略中国东北开始,日本侵略战争的脚步就没有停止,尤其是在征服大半个中国以后,就开始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和侵略东南亚的战争,致使这些战争成为一个连续的时间表,中间并没有大的停息。因此,从“9·18事变”,到偷袭珍珠港,日军的侵略战争在时间上并没有间断,而是一直在连续进行。既然“9·18事变”是日本世界性侵略的开始,那为什么不能把日军最初发动的侵略战争——“9·18事变”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而且要把中间的阶段性进攻和侵略,如“7·7卢沟桥事变”、或者是偷袭珍珠港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呢?当然,德军1939年9月1日侵略波兰,这时间段上也在其中,又怎么能够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呢?由此可见,德军进攻波兰充其量只能算作是欧洲战争的开始。但是,如果以欧洲中心论来看待这个问题的话,日本对中国和亚太国家的侵略就没有那么重要,德国侵略波兰的战争就成为想当然的二战起始点。
第三,判断是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第三个重要的条件是,最初起源性质的战争,和后来的其他战争中间有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如果中间有着一定必然的因果联系,那么,这个源头性质的战争,从因果联系的视角而言,它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日本发动“9·18事变”,先占领中国东北,再渗透中国华北,并发动对中国的全面战争,占领华北,占领华东,占领华中,占领华南部分地区,然后发动太平洋战争和入侵东南亚的战争。这些战争是环环相扣的战争,有着必然的因果联系。如果不能够占领东北,并且稳固在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日本则没有力量进攻华北华中和华南地区。日本侵略军控制华北以后,在中国部分地区殖民统治力量得以稳固,才能够抽出力量,进攻华东和华中地区,并进攻华南。在把这些地区基本控制以后,日本为了获得东南亚的橡胶和石油等战略物资,必然要入侵东南亚,但是,如果不对美国开战,不压制美国的势力,日本进入东南亚的战争必然失败。因此,这侵略东南亚的几乎同时,日本对美国开战,偷袭珍珠港,企图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获得在太平洋和西太平洋地区的制海权与制空权,稳固他在东南亚的侵略战争。所以,日本在亚太地区的侵略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因果链,因果持续演化的过程,各个局部和地区性的战争,串联在一起,是一个完整的因果链条。
同时,就和世界其他地区的战场关系而言,日本曾经企图要在中东与北非地区与德国会师,并且北上与德国一起夹击苏联。但是,由于陷入中国战争的泥潭,日本军队抽不出更多的兵力去进攻东南亚,同时,也由于中国驻印度远征军反攻的牵制,无法抽调足够的兵力,以至于日本要进攻印度的战争,在进攻印度的初期,从缅甸攻打印度英帕尔高地的时候,由于兵力严重不足,没有打通交通给养运输通道,而遭遇惨败。
其现实的结果是,因为没有拿下印度,所以,日本无法进一步向中东和北非地区发动进攻。同时,也由于日本军队陷入中国战场的泥潭,无力抽调更多的军队北进西伯利亚,也就无法同德国形成夹击苏联的态势。这种局势使日本和德国,没有能够形成相互支援的犄角局面,从而保证了反法西斯同盟国,在亚太战场和欧洲战场,能够联合在一起,对德意志轴心国3个国家,构成各个击破的局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