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如何与经济对接

人才如何与经济对接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如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笔者认为,主体是人才同经济的对接,形成人才经济。人才经济是由创新速度、发展方向决定成败的经济,人才经济的实现与发展是一个“知识经济化”和“经济知识化”的双向互动过程,站在经济发展背后充任其支点的,是不断地创造新知识并付诸新应用、将智慧成果物化并创造出新价值的人才资本。

人才与经济不可分离

研究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人们逐步认识到:人才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经济、教育、人才与科技四者是互相依存、不可分离的“多环联动”链。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多环连动的核心,但现代经济增长有赖于以科技进步为动力,而推进科技进步则有赖于人才,人才的培养又基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教育事业的发展又依靠经济增长提供支撑。

这多环如能联动地、良性地运转起来,就具备了协调发展的基本条件。然而这种循环往复的联动,主驱动力何在?从哪里入手才能推动呢?普遍认为,应该从人才的培养、使用入手,因为人才通过科技创新而实现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力量之源泉,是主驱动力,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在人才经济时代尤为如此(如下图)。

各地人才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产学研”相结合是吸引人才集聚、孵化创新企业、孕育创新创业人才、实现技术创新,进而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平台。

产学研合作有多种模式,其中以工业为载体的战略联盟模式最具典型性:高校、科研院所与大中型企业或中小企业集团结盟,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以战略联盟的形式,共同组建高技术研发中心、高技术转移中心、孵化基地,形成完整的技术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和服务链,以促进人才创新成果顺利实现产业化。

而在市场发育尚不成熟、市场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政府以政策制度建设的方式有限介入,为“产学研”相结合提供支撑,则保证了以工业为载体的战略联盟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中取得成效。

基于此,创新驱动发展的“政产学研”循环推进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地区走向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必由之路。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