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与制约并行 责任与保障并重

权力与制约并行 责任与保障并重

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改革的推进实施,标志着法官“权力与制约并行,责任与保障并重”新时代即将到来。

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关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已经公布实施。这是人民法院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规定法官审判责任及追究办法的规范性文件。这也是继实施法官员额制改革以来,中央有序推出的又一项重大司法改革措施。这项改革因其涉及法官权力边界的划分和越界责任的担当,注定要受到全体法官的关注与关切。这项改革的推进实施,标志着法官“权力与制约并行,责任与保障并重”新时代即将到来。我们对此表示由衷的祝贺,并向担子更重、责任更大的法官们表示深深的敬意!

这项司法责任制改革,通过建立权责统一、权责明晰、权力制约的司法权运行机制,体现了“让审理者裁判”的精神;通过建立严密的司法责任认定与处理机制,体现了“由裁判者负责”的精神。这两个方面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密切相关,互为依托,不可或缺,形成一个较为完整和严密的“顶层设计”,在全面深化司法改革各个项目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地位,对于确保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促进严格公正司法具有重要意义。它再一次向全社会表明,人民法院将以严密的权力运行机制,推进公正司法的决心和信心;将以严格的问责机制,重振和提升司法公信的决心和信心。令人敬佩的是,在这项改革措施产生的过程中,四级法院法官代表、法学专家、律师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各种方式积极参与,发表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来自方方面面建设性意见的大汇集、大交流,体现的是各方共同推动公正司法的价值追求,营造的是同心同德、共同提振司法公信的良好氛围,也使得这项改革措施未来得以有效贯彻落实,具有了广泛而深厚的基础。

现在,审判权力运行和责任制工作进入了新阶段。认真研读文件,准确把握司法责任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吃透改革精神,领会核心要旨,避免错误理解、错误解读,成为落实责任制的关键。所谓“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我们必须注意到,对这项改革措施各方认识还不统一,理论和实务界还存有较为激烈的争论;法官们的认识也不尽相同,有法官对承担错案责任等心存顾虑,个别地方显现出一些法官因担心出错,而不愿办案、不敢下判的苗头。换个视角观察事物,往往是呈现不同景象的好办法。细细品味司法责任制,不难发现,其中系列化的制度设计,不仅仅是对法官的约束,更多的是对法官的保护。如同针对党员干部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既是“紧箍咒”,也是“护身符”;既是高压线,也是安全带。这些审判权力运行机制和对法官职责和权限的划分,既是法官约束行为、用权履职的“紧箍咒”,也是法官办案工作中的“安全带”。在审判工作过程中,法官只要懂纪律讲规矩,坐得端、行得正、走得稳,严格按制度办事,就会远离失职渎职,就会免于被追究问责。

最重要的是,敢于担当司法责任,也是法官依法履职过程中应尽的本分。身为法官不能为官不为、患得患失、因噎废食,不能因怕犯错误而不工作,不能因担心错案而视办案为畏途。何况,实施司法责任制的初衷决不是为了追究法官的责任,而在于唤醒和加强法官的责任意识。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强化法官责任意识,践行“严实”基本精神,是这一改革措施的本义。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司法工作的满意度还不高。个别地方在司法实践中做出的那些各种各样不公正的判决,个别法官在裁判过程中发生的那些形形色色、令人难以置信的低级错误,也包括个别地方正在纠正的冤假错案,不仅严重损害了群众的利益,也严重损害了人民法院的司法公信力,严重败坏了人民法官队伍形象。这些问题无论发生在哪里,这些情况无论有多么个别,都应当引起全国法院的关注与深思,吸取教训,举一反三,引以为鉴。因为,每一份司法裁判都关乎人民法院的整体公信力,关乎人民法官队伍的整体形象,关乎每一名当事人的利益,都必须是基于公正、追求正义、循规蹈矩、不越雷池、谨慎而出。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