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弘扬,创新融合。屠呦呦强调,中医中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经过继承、创新、发扬,它的精华能更好地被世人认识,能为世界医学做出更大的贡献。她说,“中医是宝库,但拿来就用还不够。”在研究黄花蒿抗疟效果的过程中,屠呦呦得到了葛洪《肘后备急方》的启发,改换了提取方式,从而成功获得了有活性的青蒿素,“屠呦呦在关键突破上借鉴了中医古籍。”善于传承,勇于创新。传承是创新的源头,通过创新实现融合发展。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屠呦呦“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让中国之蒿走向了世界。”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教授评价说,“屠呦呦是第一个证实青蒿素可以在动物体和人体内有效抵抗疟疾的科学家。她的研发对人类的生命健康贡献突出,为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她将东西方医学相结合,达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屠呦呦的发明是这种结合的完美体现。”
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屠呦呦说,“青蒿素研究获奖是当年研究团队集体攻关的成绩,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开展中草药抗疟研究,是多学科科学家团结协作的集体成果。当时,全国有7个省市、60多家科研机构、超过500名科研人员协力攻关。在这个团队里,很多科技工作者不仅参与了研究实验而且还作出许多了贡献,如:临床上验证青蒿素抗疟功效的李国桥、改造青蒿素分子结构并合成蒿甲醚的李英、率先研制复方蒿甲醚的周义清等许多科技工作者,他们舍身忘我、不计名利、团结协作、联合攻关,像钉子一样紧紧地钉在各自的岗位上,不断推进课题的研发、实验乃至应用推广,他们都是拯救全球疟疾患者的中国药学家。
从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挑战解析数论领域250年来全世界智力极限的总和,到屠呦呦的“中国神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给世界抗疟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在中国还有许许多多的科学家坚持不懈地在本土进行着多领域、全方位的科学研究,他们把个体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地结合一起,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攀高峰,取得了许多具有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应该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学习他们“埋头苦干、潜心钻研、坚韧不拔的工作作风,去掉浮躁、淡泊名利,始终围绕科学目标脚踏实地勤奋工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