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国关系中的“内政因素”
中美两国交往几十年来,内政因素在时时刻刻影响着双边关系。眼下,中美两国内部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其对两国关系的影响更是重估中美关系时不能忽略的方面。
美国的国内政治变化十分剧烈。金融危机暴露并进一步加强了美国的经济空心化、政治极化、社会分化问题,美国正面临严峻的“现代国家治理难题”。当前和未来相当一段时间,美国将不得不经历深刻而艰巨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历程:经济层面,大力调整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抑制过度金融化,实现再工业化;政治层面,打破利益固化,重建政治共识,恢复两党之间、府会之间以及朝野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关系,扭转体制僵化的不利局面;社会层面,重建中产阶级,缩小贫富分化,提升社会整体竞争力。毫无疑问,这些内政改革是异常艰难的。在权力分立体制下,美国内部改革期间出现的种种矛盾较量,都可能影响美国的对外政策,当然也会影响到对华政策。
中国内部的变化更加深刻全面。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全体国民的艰苦奋斗,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更加深刻地改变中国面貌,开启波澜壮阔的加速复兴历程。这期间,中国的贸易、投资环境会发生变化,社会的消费结构、消费能力会发生变化,国民心态也会变化。
总之,中国在深刻变化,美国在深刻变化,中美关系展开的时空环境在深刻变化,这是中美关系几十年历史中绝无仅有的。重估中美关系时,必须高度重视两国内部政情、民意和经济状况对两国关系的隐性和间接影响。既要多做换位思考,充分理解对方的不易,也要多做预先管理,防止内政因素的不必要干扰,更要善于把握机遇,充分挖掘和利用两国内政变化带来的新合作点。
两国关系中的“第三方因素”
两国关系从不拘泥于双边层面,总是时刻牵涉“第三方因素”。冷战期间,苏联曾是中美关系中最大的“第三方因素”;冷战结束后特别是“9·11”以来,在反恐、防扩成为国际热点的背景下,朝鲜、伊朗、阿富汗、苏丹、巴基斯坦也一度成为牵动中美关系的“第三方”。中美两国通过在“第三方”问题上化异求同,维护和推动了地区和平,拓展了中美关系的内涵和外延,夯实了中美关系战略稳定的基础。
但近几年来,随着中美两国的地缘战略重心日益重合于亚太,两国关系中出现了诸如日本、菲律宾、越南等新的“第三方因素”,其在中美关系中的分量比以往更重,但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却逐步转向消极,成为中美之间误解和矛盾加深的重要来源。甚至出现这样的观点,认为美国目前正在利用这些第三方作为“代理人”牵制中国,而中国则通过拉拢或打压这些“代理人”来分化美国的安全合作体系。
现在需要搞清楚的是,中美在这些新的“第三方”问题上的认知差距到底有多大?这些第三方因素是否注定成为中美矛盾冲突的新来源?中美能否像以往那样,就第三方因素开展合作?这种合作若不是以“两国集团”(G2)的形式出现,那么将是怎样的形式?由于历史上不乏两个大国被第三方拖入战争的具体案例,因而两国都需要审慎地评估“第三方因素”的作用,并拿出切实方案,防止被第三方因素牵着鼻子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