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能否抵消竞争的问题
长期以来,中美关系一直处于既合作又竞争的复杂状态。经贸合作一直被视为“压舱石”,而且中美两国不少研究机构都预测,中美之间经贸合作潜力还十分巨大,这个“压舱石”将越来越沉。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中美之间的竞争面也在快速上升,特别是两国在亚太地区的地缘竞争。美国将亚太视为全球领导地位的战略基础,中国将亚太视为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依托,中美在亚太“谁也输不起”。
由此引发的问题是:中美关系中的合作面与竞争面之间是什么关系?是务实合作最终抵消了战略竞争(也就是说“压舱石”稳得住),使两国关系越走越近?还是战略竞争最终盖过了务实合作(“压舱石”没压住),使两国关系越发阴暗肃杀?抑或是延续当前的这种深度相互依赖与高端战略竞争并存共进的奇特局面?未来的中美关系,到底将呈现何种状态?
在我们倡导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中,“不冲突不对抗”是“合作共赢”的前提基础。但这个前提要如何保证?是通过继续做大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来保证?还是通过安全领域的调节机制来保证?中美此前的“未冲突未对抗”,其深层根源是什么?是因为两国实力差距实在太大,还是双方有适可而止的战略默契?抑或其他什么原因?这些因素未来是否将继续发挥作用?凡此,都是需要中美两国认真思考的问题。
发生“集团对抗”的可能性
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现实是,西方发达国家相对衰落,非西方的新兴国家整体崛起,东与西、南与北的关系问题再度凸显;而主要大国各自开展的“护盘行动”,又使得东西矛盾、南北矛盾更加突出。美国在经济上加紧重塑以TPP和TTIP为代表的新型规则体系,安全上加紧强化安全同盟体系。这些动作令人有理由担心,美国是不是在悄然组建新的排他性、对抗性的国家集团?同时,受“后危机时代”严峻形势所迫,中俄之间、新兴国家之间也加强了“抱团取暖”,产生了一系列更为紧密的合作机制安排,中俄等大国还推出了“欧亚经济联盟”“一带一路”等区域合作倡议。从美国视角看,中俄等国的这些行动似乎也是在另建新的集体行动体系。特别是国际舆论界有关“新冷战”的讨论,更加剧了人们对“集团对抗”的担心。
对此,中美两国战略界都必须认真思考:全球主要大国(包括中美)的这种“护盘行动”,是面对国际秩序变动的本能反应,还是经过反复斟酌之后的精心布局?这种各自为战的“护盘行动”,会不会造成不断上升的恶性循环,迫使其他国家“选边站”,最终形成互不兼容的两大集团?如果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那么中美两国就必须在各自经营同盟或伙伴关系网络的时候,更加小心谨慎。
上述八个问题都不好回答,但却是决定中美关系走势的重大问题。两国战略界应就此进行深入细致的联合研究,为中美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提供更为坚实可信的理论支撑。中美两国都是具有较强战略前瞻性、战略谋划力和战略执行力的国家,只要两国坚定信心,顺应大势,开动脑筋,积极行动,建立中美“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 是完全可能的。
参考文献:
①[美]尼娜·哈奇格恩、莫娜·萨特芬著,张燕、单波译:《美国的下个世纪:美国如何在其他大国崛起的时代里保持繁荣》,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