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对策
当前改革最大的阻力是既得利益者—即政府本身,就是那种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已经不相符合、不相适应的行政权力配置结构和部门利益,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就要进行政府自我革命,这将是我国未来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继续精简、调整审批事项
“凡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行业组织能够自律管理的,政府就不要设定行政审批;凡可以采用事后监管和间接管理方式的,就不要再搞前置审批”这是一个基本原则。在精简的基础上重点进行现有审批事项的调整梳理,理顺各个审批事项之间的关系,建立规范化、科学化的流程,清理审批前置事项,通过推行联合审批制度解决互为前置问题;对于保留的审批事项进行规范,确定办理手续及流程并向社会公布,严格控制增加审批事项和变相审批;落实权利清单制度,严格清理部分部门利用“红头文件”等对公民、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提出的限制性规定,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按法定程序设定批准事项,要一律取消。转变政府职能重点是政府把不该管的交给企业、社会和市场,逐步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减少了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增强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对基层政府要下放更多的权力,上级主管部门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制定工作标准、目标规划,加强对基层工作指导和加强制度建设上来。
(二)严格依法设定和实施审批事项
国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能顺利进行,改革的成果能够得以巩固,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重视法制建设是分不开的。只有把政府行政审批制纳入法制的轨道,真正做到依法审批,才能从根本上控制和遏止行政审批项目的扩张,尽快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实现政府行政审批的法制化。所有审批项目,必须有明确的国家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作依据,法律允许之外,任何部门不得自行发文设立审批事项。改革应以此为基础,充分利用政府管制的法制化为政府管制改革提供保障,加快包括行政程序法在内的配套法规建设,制定明确的行政审批程序规范,同时为了减少错误的行政审批和无效的行政审批,通过司法程序对政府审批行为进行监督。在法律的完善上,最重要的还是要加大问责范围和问责力度,对于人为干涉行政审批程序,随意增加和修改审批事项、推诿、扯皮等不规范审批现象要坚决予以打击,防止出现人大于法的现象。真正做到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三)创新行政审批服务方式
硬件上继续推进审批服务中心建设,为所有审批事项向服务中心集中创造条件,并逐步向村和社区延伸,方便基层群众办理审批事项。做好下放权限的衔接工作,保证上级精神及时的贯彻到基层。建立对行政审批服务人员的日常考评,对未执行有关规定造成审批延误的要追究受理人责任。按规定必须即时办理和能够即时办理的事项,一律在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办结,严禁让申请人“两头跑”,杜绝“体外循环”。推行建设项目审批“一号通”管理模式,由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负责统一接件、统一管理。建立完善建设项目联合审批、绿色通道、代办服务等创新型服务举措,最大程度地压缩重大投资项目审批的前期工作时间。健全完善电子政务管理体制,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建设,推进行政审批公开,实行网上公开申报、受理、咨询和办复,为群众办事提供更多便利,整合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凡是面向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部门业务系统,除国家有明确要求外,都要向电子政务服务平台集中,实现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建立数字证书认证系统和行政审批全过程电子档案,推行电子印章在网上审批过程的使用,建成标准统一、功能完善的网上审批服务管理系统。
(四)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
在内部,充分发挥监察部门的监督作用,让监察部门参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全过程,并将审批过程纳入日常监督,加强监察部门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培训,结合电子监察系统,实施网上实时监察,对放权事项和审批事项的受理、承办、批准、办结和告知等环节进行全程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规范行为。项目审批单位要加强对审批前后的监管,尤其是食品流通、安全生产、环保等重点领域,要审批前监管和审批后监管相结合,提高审批效力。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相对分离、相互制约的行政运行机制,防止一些部门因权力过于集中而滥用权力。建立健全行政审批问责制和首长负责制,实行领导行政审批责任终身制,对于违法设定和实施行政审批侵害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要依法追究责任。建立并充分重视外部监督机制,全面推行行政审批全过程公开,推行“阳光审批”,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将人民对审批单位的满意度作为奖惩的重要依据;发挥人大监督功能,设置审批事项要经过人大批准,随时接受人大质询、审查;加强和完善司法监督,主要是对审批程序的监督。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与社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场经济逐步取代了计划经济,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当前的形势下,改革成了最强的呼声,彻底改革不合时宜的行政审批制度、转变政府职能将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