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4)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4)

全面改革——试水要素调整战略

从长期看,要素的状况是经济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因此,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是不可能回避要素调整这一项长远的工作的。为了实现“中国梦”,为中国长期发展考虑,试水要素调整战略也是必要的。

当前我国要素状况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人口红利消失、资本积累速度下降、 “干中学”技术进步效应消减、制度结构对效率改进的阻碍四个方面。劳动、资本、技术、制度这四大要素的活力不足制约了经济的长期发展。

针对此情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了全方位的部署,为未来的要素调整做了设计。换句话说,全面深化改革其实就是要通过系统设计,充分调动一切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要素,保证中国经济至少能够在未来三十年里冲劲十足。

一是劳动力要素方面的改革。从中国经济未来三十年的发展来看,最重要的当然是配置好生产要素中第一位的劳动力要素。全面深化改革的布局中,有诸多内容是与劳动力要素相关的,例如加大对教育领域的投入有利于改善劳动力质量,户籍制度改革和流动人口保障工作有助于促进劳动力迁移。实际上,劳动力要素的改革并不仅限于此,人口政策的转变是其最值得关注的方面。政府正积极推动人口政策的转变。如今,“单独二孩”的政策改进已经完成,进一步全面放开二胎相关政策的实施也已被提上日程,相信在未来还会有更多生育政策调整以适应我国劳动力要素变化的实际。

二是资本要素方面的改革。要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必须重视资本的积累和运用效率。首先是对外资管理体制的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外资准入制度改革的方向。上海等各大自贸试验区的建立、相关法规的修改以及相关部委在政策执行层面的积极探索促进了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建立和外商投资便利化水平的提升。其次是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通过进一步简政放权、同步强化调控和监管等手段为民间投资营造公平透明的政策环境,充分发挥民间投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提质增效升级的潜力。第三是改革政府投资管理方式。在加强重点领域建设,促进投资平稳增长的同时,把政府投资纳入法制化轨道,以促进投资结构优化和效率提升。

三是技术要素方面的改革。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技术要素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例如提高对基础科研的投入和建立有效的成果转化机制,有利于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知识产权保护和向技术创新倾斜的产业扶持鼓励政策可以有效激发社会的创新潜能,推动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

四是制度要素方面的改革。制度要素是决定各要素融合水平的关键,良好的制度是经济增长的重要保证。现阶段制度结构对于效率改进的阻碍和人力资本配置的扭曲,使得后续增长得不到生产效率提高的补偿。全面深化改革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无论是在宏观经济政策取向转变和进一步消除阻碍效率提升的制度性、结构性因素上,全面深化改革都作了部署。当前政府对制度要素的改革思路是,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对其加以完善,积极推进有利于结构调整的制度改革,破除制约市场主体活力和要素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让要素潜力充分释放。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