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烧秸秆”关键要为秸秆找新出路(3)

“禁烧秸秆”关键要为秸秆找新出路(3)

【启示与思考】

在人工收割的时代,秸秆做为收粮的副产品,每家都有,也有其自己的用处,比如用做牲畜的饲料、用做燃料等等。但是随着城镇化、畜牧业集中养殖的推进,加上煤气灶、电力炊具的推广,各家各户对秸秆的需求量锐减。再加上机械收割,不利于秸秆的收集,为了下一年的耕作,农民将堆积在田里的秸秆“付之一炬”是最简便的方法。

想熄灭耕地里经常冒出的“狼烟”,堵是堵不住的。第一,不可能二十四小时盯着农民的地;第二,封堵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所耗费的成本,完全可以用来做疏导,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让农民愿意将秸秆回收利用,而不是一烧了之。现在看看,严苛的封堵政策把基层折腾得够呛,农民和基层公务员颇有怨言。

当然了,不是说封堵不对,而是关键要因势利导,从源头遏制秸秆焚烧。比如推动秸秆粉碎还田,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不过,这个办法在推行过程中遇到了困难。秸秆粉碎,要花钱;想让粉碎的秸秆深埋入田,要深耕,更要花钱。目前来看,秸秆粉碎只有农机补贴,对深耕和秸秆粉碎补贴,省里面并没有相关政策。如今,种地成本越来越高,对农民来说,多出几十块的花费会心疼。

说到底,农民焚烧秸秆,还是不愿意多花钱。那么,这个钱,就需要政府想办法解决。直接一点的,比如河北、上海、哈尔滨等省市出台有深耕补贴政策。间接一点的,比如利用市场化的路子推动秸秆回收利用,比如政府支持建立“秸秆电厂”,通过在农村设立秸秆收集经纪人来回收秸秆等。总之,想让农民不焚烧秸秆,地方政府更需要做好的是因势利导,围追堵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秸秆烧还是不烧,看着很简单,但是对农民来说,背后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关切。想让农民不焚烧秸秆,还是得地方主政者多站在田间地头、站在农民的立场上想一想问题。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