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的国家政治解读

生态文明的国家政治解读

2012年,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中。通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以达到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目标。在某种意义上,这一举措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重要的改革议题之一。在2013年5月24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就提出: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在这里,笔者仅从政治的角度来探讨: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改革议题的政治意涵是什么,也就是解释生态文明如何被提升为国家政治?

战略层面:上升到总体布局高度

中国政府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的认识,有一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到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再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一过程就鲜明地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渐变、渐进的过程。

从这一变化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生态文明建设”赫然在列,已经上升到国家发展的总体布局的高度,并成为了今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要议题之一。

这一变化,不仅仅意味着它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表现出的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的真切回应,更意味着在我国今后的发展进程中,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真正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当然,这也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走向全面和系统,意味着当代中国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通过对人类历史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因生态问题引起的兴衰、沉浮的思考,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即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在山北坡得到精心保护的那同一种枞树林砍光用尽时,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就把本地区的高山畜牧业的根基毁掉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同时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历史,同样证明了恩格斯的观点。一些国家以破坏生态为代价而取得的经济发展,到头来必须反过来为治理环境污染而劳神费力。其实,这也暗合了中国的一句古话:欲速则不达。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也必须从历史那里汲取教训。历史已经告诉我们: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因此,在历史面前,以及在当前中国发展进程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严峻现实面前,我们已经没有理由不去思考生态问题、改善生态问题了。习近平就明确指出:“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也因此,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上升到国家发展的总体布局之中,可谓是基于历史的启示和对当代中国现实的回应。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