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德班”的警示意义(2)

“男德班”的警示意义(2)

“男德班”难以“圈养”出好男人

“女德班”的热络与“男德班”的遇冷,恰恰反映出当前在男女平权方面,仍然存在着道德和认知上的“压差”,也仍然反映出当前社会,特别是男性对“男德”以及“男德班”在认知上有不同的理解甚至是歧视。假如把社会对男性的教育、培养比作一所大学校,正统教育比作系列教育,“男德班”的出现,充其量也只是一次课外辅导课,难以圈养出好男人、好伴侣、好父亲,更不用说对男女平权秩序的建构了。

最近看了一则电视公益广告,广告的大致内容是:夫妻双方多次坐在餐桌前对菜肴咸淡问题进行对话。男方刚开始质询时的盛气凌人,与女方的低三下四承诺改正形成了鲜明对比。紧接着画面一转,女方突然变成了“大侠”,男方则唯唯诺诺起来,旁边则附上了《妇女权益保护法》。这虽然仅是一个小小的广告,却从一个方面反映出,男女平权的建构,最终兜底的仍然是法律的有效施行。

当然,不能否认,男女平权秩序的建立,离不开也必然需要各种主体在宣传教育上的持续投入。从中小学教育到大学教育,再到成年时进入社会后的社会大染缸式的磨合与培养,这些教育或系统或零碎,都在传递着不同角度的男女权利的关系。

回过头来看,“男德班”的推出,其初衷显然是不容否认的,在于引导社会,特别是男性对女权的重视,既不偏向女权主义,也不独树大男子主义,而是男女平权关系的建构。而其在实际招揽学员方面,却遭遇了罕见的尴尬,只有2名男性应征参与志愿活动,这样的尴尬出现,除了“男德”这样字眼的束缚,恐怕还在于,这样短期的培训、“死板”的形式到底会起到多大作用,仍然未能让男性收到肯定答复,这恐怕也是“男德班”遇冷的一个原因。在社会越来越开放,教育形式多样化的今天,“男德”的树立,恐怕难以让“男德班”来支撑一下。

在“男德班”课程临近结业,有记者问是否还会有下一期时,负责人方刚摇摇头。这样的事实再次告诉社会,“男德”教育向来不是很多,不明确也不系统,仍然需要加强,但未必要向“男德班”这样的形式来培养。倘若依然局限于“男德班”式教育,培养出来的充其量只是“话剧式”的“半成品好男人”。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