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由之路(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由之路(3)

——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陈先达

记者:在当今世界,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已经能够走上国际舞台交流,与您刚开始从事学术研究时的情况相比,是否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学术交流中,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自信、理论自觉是否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陈先达:是的。与30多年前相比,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走上国际舞台交流的人数越来越多,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学者,他们思想敏锐,具有开拓和创造精神,具有外语和年龄优势。我们这一代学者寄希望于年轻的一代。

在学术交流中,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已经具有理论自信力。因为一个国家马克思主义者的自信力和理论研究成果的可信度,从根本上取决于马克思主义在该国实践中所取得的成就。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以及需要解决的难题,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发展的动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就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源头活水。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应该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贡献,因为社会主义在中国实践取得的成就,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只要能真正上升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层面,都会具有国际价值,都是对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的独到贡献。

(陈先达 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文化概论》教材编写课题组主要成员,著有《走向历史的深处》《处在夹缝中的哲学》《陈先达自选集》等。)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