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医生"黎晓新(2)

摘要:上世纪80年代,黎晓新作为国内最早一批“海归派”,回到当初默默无闻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30年间,她不仅自己从一名小医生成长为眼科大家,还带活了一个科室,带强了一个团队,带领北大人民医院眼科从籍籍无名到蜚声国际;她十年如一日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防治奔走呼吁,更上书卫生部门,促成了相关规定出台,推动了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她用爱心温暖患者,用技术和责任守护生命,给上万名患者带来光明,被誉为“玻切女王”、“光明使者”。2015年6月,黎晓新荣登“中国好人榜”。

2.第一例早产儿视网膜手术成功 促成卫生部医疗规范出台

黎晓新诊室外候诊的多是抱着婴儿的母亲,她的门诊室里挂着五彩毛绒玩具,为这间摆满电脑和仪器的房间增添了一份童趣。在儿童眼底病的防治方面,黎晓新是公认的先驱,她是国内最早致力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和治疗的眼科专家,很多患儿家属慕名而来。但一开始,她也经历了一段相当举步维艰的日子。

上世纪90年代初,门诊时,不断出现的视网膜病变早产儿引起了黎晓新的注意。通过深入调查,她发现了问题症结。原来,早产儿因发育不成熟一般都要送到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进行精心养育,通常要采取吸氧措施促使肺发育成熟。吸氧使得新生儿的成活率提高了,但问题也出来了:早产儿因长时间吸氧,出现视网膜新生血管增殖,导致眼睛发生视网膜病变。

为了不错失挽救患儿视力的时机,唯有对早产儿进行眼病筛查,以便早发现、早治疗。然而,做起来却是阻力重重,最大的困难在于医生的不理解、不配合,很多人说她是“管闲事”。“我们是1994年开始对新生儿进行筛查,但由于当时国内(包括医务界)对这个疾病还没有完全的认识,儿科医生因担心孩子的生命安全,不愿把筛查出的孩子转出病房。眼科医生包括麻醉大夫也都不愿参与进来,因为不管是给新生儿做手术还是进行麻醉,风险都太大了。”

W020151022342514735845

黎晓新视察新生儿眼底病情况。图片来源:首都文明网

上世纪90年代发生的一件事让黎晓新下定决心要管管这个“闲事”。一天,黎晓新在医院儿科筛查时,发现了一名视网膜病变的早产儿,就与儿科医生谈,希望转到眼科来治疗,没想到遭到了拒绝,理由是“新生儿的肺没有发育完全,出了监护室有可能出危险”。无论黎晓新怎么做工作,孩子的主治医生最终还是没有同意。过了些日子,黎晓新获知孩子因为双目失明被父母遗弃在路边。

这件事深深刺痛了黎晓新。为避免类似的悲剧再度发生,她和儿科医生反复沟通,讲明原因,最终取得了部分儿科医生的配合。同时,她还不停地给麻醉科医生“做功课”,有一些医生被她的诚恳所感动,愿意和她一道试试。1995年,黎晓新终于成功进行了第一例早产儿视网膜手术。“为救治一个小孩,我们所付出的努力非同一般。”事后,黎晓新感慨万分。

为了让更多的医务人员和患儿家属重视早产儿眼睛的健康,黎晓新“斗胆”给当时的卫生部写了报告,建议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早期干预。2004年,黎晓新在当时的卫生部的支持下,主持制定了我国第一个《早产儿治疗用氧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从此,国内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防治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李丹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